首页 -> 2006年第1期

新课程语文考试生活化取向评析

作者:张 颖




  随着人们普遍正视考试的价值和意义,考试万能论和考试取消论的声音逐渐趋于宁静。人们认识到,作为语文教育测量和评价的一种形式,语文考试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存在的合理性。但毋庸讳言,语文考试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引起方方面面的责难和质疑,亟需进行必要的改革。
  特别突出的一点是,语文考试过于关注孤立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考查,而忽视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语文知识和能力于生活的巨大生命力并没有在语文考试中得到充分而有效的体现。此次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要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语文学科本不是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它与生活有着更加天然的联系,学生学习语文不仅是在学习语言,也是在学习交往、理解文化、积累社会生活经验。可以说,语文是一个最生活化的学科。语文,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本应是生活中的语文,本应是为生活的语文。语文考试也应该从这样的认识出发,还原语文学科的生活真实。
  近两年,课改实验区的中考试题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各省区的中考试题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语文考试与生活接轨的趋向。注重语言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注重在生活化的情景下考查语文能力成为各省区命题者的共同理念与追求。当然,在语文考试生活化取向探索的实践中,既出现了可喜的新面貌,也存在着需要思考和探讨的新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课改实验区2004与2005年的中考试题,试图勾画出当前语文试题贯通生活的不同形态,揭示探索中的可资借鉴与尚待完善之处,进而探讨语文考试生活化取向的实质指归。
  
  一、语文试题生活化取向之形态分析
  
  (一)题目内容
  生活中到处是语文的学习资源,生活就是语文实践的大舞台,这是语文考试贯通生活的天然优势。越来越多的命题者将真实的生活作为考试命题的资源,这突出地体现在题目的内容上。
  如,有贴近学生学习与日常生活的:
  (1)同学们即将毕业,班里准备举办毕业晚会,同学们一致推举你来当主持人。作为主持人,你应该先有一段精彩的开场白。那么,现在请你展示出来吧!(2004,青海湟中,第9题)
  (2)口语交际:请根据语境选择表达得体的一项()
  在争创全国文明城的时候,作为一名志愿者,当你在路口维持交通秩序时,一位中学生骑着自行车硬闯红灯,这时,你迎上去说:
  A.喂,你想干吗?想找死呀?
  B.下来!你已经违反交通规则了。
  C.同学,请你不要闯红灯!
  D.你这家伙,懂不懂交通规则?(2005,南宁,第4题)
  有追踪生活中的时事、热点,关注大众生活的:
  (3)过度砍伐、无节制使用是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2001年武汉市政府在全体市民中发起了“禁止使用一次性木筷”的活动,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拥护和支持。现请你根据平时的观察和思考,提一条保护森林资源的建议或拟一条含警示性的标语。(2004,青海湟中,第22题)
  (4)连战、宋楚瑜近期访问大陆的活动给一度陷入僵局的两岸关系带来了生机。请用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描述这个可喜的转变。(2005,海南,第4题第2小题)
  有体现地区性生活的:
  (5)假如你是导游,带外地旅游团在宁安游玩,你将怎样介绍家乡的风景、习俗……让游客了解宁安,热爱宁安。(2004,黑龙江宁安,第2题)
  (6)为扩大我县的知名度,县委、县政府决定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宣传广告。请你结合我县的优势资源,拟一条宣传广告。(2005,曲沃·阳城,第5题)
  姑且不论题目质量与形式的高低优劣,仅从试题与生活的联系来看,这样的试题取材于生活,让我们觉得语文并不遥远,并不高深,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这种命题生活化的倾向不仅淡化了学生对语文考试的隔阂感,也淡化了语文学科在学生心中的距离感,同时,增加了语文学科的活力,让学生体验到语文是博大鲜活的,对学生认识语文的作用和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题目类型
  1.选取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语言材料,作为题目命制的蓝本。如:
  (7)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A.深南大道车来车往川流不息,两旁高楼鳞次栉比,好一派现代都市景象。
  B.在深圳书城的读者见面会上,携《那小子真帅》而来的韩国作者又掀起一阵汹涌的“韩流”,令少男少女们触目伤怀、激动不已。
  C.又是六月丹荔飘香的时节,颗颗鲜红的荔枝含笑枝头,尽态极妍,向人们展示着它的甜美和芳香。
  D.在清理拆除违法建筑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梳”而不“理”,留下的残垣断壁很煞风景,更为严重的是一些被拆的窝棚又在原地纷纷建了起来。(2004,深圳南山区,第2题)
  此题选项的内容多从身边的现实生活中来。
  (8)下面一段话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改正。日前,a《老鼠爱大米》这首在网络上风靡大街小巷的歌曲在向阳中学吃了“闭门羹”。因为担心歌词低俗,对学生有不良导向,学校禁止在校传唱此类歌曲。b此举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轩然大波。(2005,河南,第4题)
  此题题目主干所用语料的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
  2.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力图诱导出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语文能力。这类题目是语文试题生活化所采用的最常见也是特征最突出的一种形式。如:
  (9)初三毕业晚会上,学生们欢聚一堂,有的依依话别,难舍难分;有的在憧憬未来,畅谈人生。这时,请你从中国古诗词中任选两句表现离情别意和思想抱负的诗(含词曲)句,作为临别赠言献给他们。(2004,贵阳,第13题第3小题)
  (10)你的一位朋友远在北方,近日来电话说想在今年夏天中考后到海南来旅游,但听说岛上夏天昼夜酷热难耐,于是有点想打退堂鼓。请你结合上文第②段介绍的海南夏季的气候特点,给他回个电话,向他说明实际情况,动员他来旅游。你说:____________(2005,海南,第17题第2小题)。
  3.需联系生活进行回答,题目设计向生活辐射。这样的题目多出现在阅读能力考查中,既有明确要求联系生活进行回答的,如:
  (11)我们爱生命,我们爱自然,我们离不开亲情、友情……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可缺失的,但我们往往并不懂得爱惜。请根据你的生活体验来谈一谈感受。(2005,重庆,阅读(二)第27题)
  也有隐含性的,题目并未提出明确的要求,但学生若回答该问题必须将题目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或体验相贯通,如:
  (12)你赞成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吗?在新时代的今天还值不值得提倡这一观点?谈谈你的看法。(2004,海口阅读(三)第19题第2小题)
  
  二、语文考试生活化取向之得失分析
  
  语文考试与生活接轨是新课改以来语文考试中呈现出的一个令人欣喜的变化与发展,这种转变不仅使语文考试变得鲜活生动,而且强化了对语文实际运用的重视,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以上的第一部分可以看做语文考试生活化取向的实践中一些可资借鉴的地方,在此不再赘述。下面重点以某些试题为例,分析在这一实践中所出现的某些需要注意和值得探讨的问题。
  语文考试与生活接轨,首先必须明确语文考试所要考查的核心是什么,只有清楚这一点,把握好走向,才能使语文考试的生活化取向沿着一个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语文考试要考查的是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生活化的试题必须立足于语文,而不能被生活或其他学科泛化,游离于语文,减弱语文考试本身的价值与意义。如:
  (13)纳米技术广泛的应用前景就连想象力极强的人也无法全部想到。请结合对本文内容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发挥联想和想象,设计一个运用纳米技术的科技小制作。(2004,青岛,第17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