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词语感情色彩的游移

作者:张文国




  汉语中,许多词语除了理性意义之外,还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感情色彩有褒义、贬义和中性之分,每个词语的使用都需与其感情色彩一致。但是,为了实现某种特殊的修辞目的,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把褒义词用作贬义词,或把贬义词用作褒义词。这就是词语感情色彩的游移现象。它们在现实语言中非常多见。例如:
  (1)日前,印度小村一名25岁的印度男子如愿以偿地与他的“心上人”举行了婚礼。不过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新娘”今年“芳龄”竟然足足80岁。(雅虎新闻2004年3月21日)
  (2)热火击败奇才王治郅登场“贡献”一次犯规(雅虎体育2004年3月22日)
  (3)卡特身子一斜,同时哨响,姚明吃下了第5次犯规。嘘声大响,为这个毫无疑问的灰哨。……其实从这个赛季以来,裁判都显得对姚明“照顾有加”,好脾气的姚明从来不在场上和裁判争执。(红网——体坛周报2004年3月26日)
  上面例句中,加点的词均是由褒义词用作贬义词,即它们独立时为褒义词,而在句中却是贬义词。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名词“芳龄”是“指女子的年龄,一般用于年轻女子”,本为褒义词,但在例(1)中却指80岁,很明显不是“年轻女子”,而是老年妇人。动词“贡献”本指“拿出物资、力量、经验等献给国家或公众”,但是,从例(2)可知,王治郅实际上是犯规一次,这对他所在的热队并非有益的事,而是有害的事。动词“照顾”本指“特别注意,加以优待”,但在例(3)中却指故意吹黑哨。
  (4)姚明应该打得更积极,让对手感受到他的可怕。我并不要求他成为球场上的“恶汉”,但他必须变得更骁勇凶悍。(南方日报集团2004年3月20日)
  (5)英教育部门“贿赂”小学生(《文摘报》2005年2月3-5日)
  (6)人“贱”人爱——香港电影“贱”星X档案(雅虎娱乐)
  上面例句中,加点的词均是由贬义词用作褒义词,即它们独立时为贬义词,而在句中却是褒义词。“恶”本是“凶恶;凶狠;凶猛”的意思,但在例(4)中却指“积极”“骁勇凶悍”。“恶汉”也由凶恶欺压别人的人转指“积极”“骁勇凶悍”的人。“贿赂”本指“用财物买通别人”,但在例(5)中却指用物质来奖励。这一点可以从正文中清楚地看出来:“为调动孩子上学积极性,英国伍斯特郡决定为小学生设立特殊奖。”“贱”本指“卑鄙;下贱”,但在例(6)中却指“托黄腔,耍刁蛮,舍得自己的形象”,如吴君如;“不介意拍烂片”,如黄秋生和吴镇宇;演“那些纯粹娱乐大众的搞笑角色”,如葛民辉,等等。这些行为不是“贱”,而是正好相反。
  无论是由褒到贬,还是由贬到褒,实际上都是一词兼有两种感情色彩:一是词语本身具有的感情色彩,一是词语在句子中实际的感情色彩。由于两种感情色彩一褒一贬,正好相反,反差很大,对比鲜明,所以能产生强烈的修辞效果。具体地说,由褒到贬带来了强烈的幽默与讽刺,而由贬到褒则带来了强烈的夸张与突出。正因为在句子中实现的不是词语本身的感情色彩,所以发生感情色彩游移的词语一般用引号标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