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泪珠与珍珠》中的“沙子”

作者:何国扬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新收进琦君的散文《泪珠与珍珠》,文章语言优美清新,思想丰富深邃,确实值得一学。但不可否认,文中也明显存在着一些语病,现略举一二就教于大方。
  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不知愁的少女,最喜欢的总是写泪与愁的诗。有一次看到白居易新乐府中的诗句:“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莫近烘炉火,炎气徒相逼。我有两鬓霜,知君销不得。”大家都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老师说:“白居易固然比喻得很巧妙,却不及杜甫有四句诗,既写实,却更深刻沉痛,境界尤高。那就是:‘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既写实,却更深刻沉痛”一句,怎么说也不符合这里的语意。“既”是连词,一般跟“且、又、也”等词呼应,表示两种情况兼而有之。这里“写实”与“更深刻沉痛”相兼,可是却用了“却”与“既”相呼应。“却”是副词,表转折,而文中实在无转折意味。因此,无论从语义层面看还是从语法层面看,在这里用“既、却”都不合适。
  文章第六段:
  说起“眼枯”,一半也是老年人的生理现象。一向自诩“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外子,现在也得向眼科医生那儿借助于“人造泪”以滋润干燥的眼球。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可得,真是可悲。
  这里的第二句也有语病。“于”表对象,“借助于‘人造泪’”是对的,但“向眼科医生那儿借助于‘人造泪’”就显得不伦不类了,这里的本意是:到眼科医生那儿去求人造泪,靠人造泪帮助滋润干燥的眼球。课文把两个意思合成一句,变得杂糅了。“向眼科医生那儿”作为“借助”的状语不合语法规范,“向”是个介词,表示动作的方向(对象),与后面的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用在动词前,如“向你学习”“向东看”,“借助”不能带由“向”组成的介宾短语。此句不如改为“到眼科医生那儿求‘人造泪’以滋润干燥的眼球”,或干脆不用“向眼科医生那儿”,改成“现在也得借助于‘人造泪’以滋润干燥的眼球”。
  文章十三段:
  基督徒在虔诚祈祷时,想到耶稣为背负人间罪恶,钉死在十字架上,滴血而死的情景,信徒们常常感激得涕泪交流。
  这里的两个“死”,互为矛盾,既然“钉死”,何来“流血而死”?当然“钉死”的“死”也可理解为“牢”,但那样也总令人别扭,倒不如去掉前一“死”字。
  类似上面的例子还可举出一些。
  问题是提出了,但是实际上,上面举的有病的语句,语意还是明白的,人们也都能理解,笔者是否吹毛求疵,多此一举呢?这里我想到目前普遍存在的语言不规范问题,对此,我们怎么看?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文是否也应考虑语言的规范问题?如果说上面举的句子不应当作问题,那么今后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怎么指导学生去面对语文高考呢?须知高考也考这样的病句,而语言的规范正应该从学校教育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