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雕虫小技”中的匠心独运

作者:赵丽琴




  有效教学是目前教学中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国外的一些教育研究者对优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做什么、怎样做以及为什么做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一些有效的操作方法,本文着重介绍几种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阅读和写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地进行课堂行为管理的方法,并对其中隐含的教育教学规律作一分析,以供国内同仁参考。
  
  一、欣赏“美”——合理强化
  
  课堂上充满了富有挑战性、令人兴奋的人和事。有的学生让你感到头疼、厌倦,有的学生让你振奋、欢喜。那么,面对学生中的种种行为问题和不良习惯,如调皮捣乱、与同学发生冲突等,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
  作为一名有经验的教师,Stewart从不关注那些不好的事情,如闲聊、抱怨、学习上的诸多坏习惯等,而是着眼于那些美好的事情。他经常与学生谈论一些积极的事,如努力工作,与同伴和谐相处,帮助有困难的人,创作有趣的故事,以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等,然后每天与学生一起主动去寻找这些美好的事情,并通过绘画、写作、谈论、拍照等方式记录下来。在他的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成为很自然的事情,这样既有效管理了学生的行为,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
  以摄影为例。在Stewart的课上,摄影已成为有机组成部分。他提供许多机会让学生通过拍照来捕捉同学做好事的情形,并一起讨论如何才能捕捉到美好的事物。他们发现,一是每天要有尽可能多的聪明人在努力学习,二是需要聪明的人能慧眼识珠并抓住这些好人好事。通过对拍照的人以及照片上的主题给予充分的关注,帮助学生把目光从关注错误转向关注好人好事。拍照时要求学生只拍摄美好的事物。在拍摄完毕后,将照片挂在教室中供大家欣赏。这一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其他行为习惯也有很大改变。因照片太多,在学生的建议下教师将照片收入一本自己编辑的书中。在每张照片上写下拍摄者的姓名,并附上有关照片内容的说明。这种书不仅成为收集照片的册子,也成为学生引以为荣的事物。学生轮流把书带回家与父母、朋友分享,这一活动受到了学生家长等多方人士的高度评价。当有参观者来访时,学生们争先恐后拿出这种书展示给来参观的人,并给他们解释班上发生的好人好事。
  对许多学生来说,摄影是一项很有趣的活动,摄影师拍摄出效果不错的照片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而看到自己的身影出现在美好的情景中,更是一件惬意的事。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有效地激发起来,学习及其他行为习惯得以改善,学生开动脑筋为照片题字、作注解,无形中也锻炼了写作和阅读水平。
  上面的例子虽然看似平淡,却蕴涵着许多大道理。从行为主义的学习观来看,合理运用强化是学生行为塑造中十分有用的方法。对正面事物和希望出现的行为我们可以进行正强化,如关注、表扬、鼓励、奖赏等,当然这种强化的使用方式要因人而异。如上例中老师和同学对希望出现的行为用拍照的方式记录下来,供同学、家长、参观者欣赏,就是一种正强化。而有些行为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有时过分注意这些人和事,非但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不良行为的出现,反而会在无形中强化这些负面的东西。有的学生认为,做出一些特别的举动,如上课时捣乱、恶作剧会引起别人的关注,而这种关注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强化,达到了他们所期望的目的。如果我们采取淡化的方式,就有可能使不好的行为得以减少,同时也避免了惩罚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从人本主义的观点来看,每个人都有积极发展的倾向和愿望,都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因此,尊重每个学生,关注他们身上的闪光之处,是调动其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另外,让学生为照片题字、编辑书籍,这种从生活实际出发而进行的学习活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建构主义的主张,即学习活动应在实际活动中展开,在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中学习某种知识和技能。
  
  二、儿童做“专家”——以学生为主导
  
  每个孩子在课外都有一些情有独钟的物品,如新买的玩具、课外书、自己制作的物品等。有时他们特别喜欢带到学校与同伴分享,或者在同学面前炫耀。有时他们可能会在课堂上玩弄这些东西,影响上课听讲。对此,有些老师就予以没收,而这种做法对学生来说的确是一种挫伤。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处理呢?
  当年幼儿童把自己在家中制作的一些东西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时,有位任课教师并未采取排斥的态度,而是决定邀请每一个孩子做“今日专家”,就他们所制作的物品进行交流。在做准备工作时,要求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图书馆人员、其他科目的教师写一封信,讲述那个儿童的可爱和特别之处,任课教师也给所有孩子写一封信,描述为什么喜欢他们,肯定他们的强项。教师要求做“专家”的儿童去做一些相关的主题研究,并带来制作的物品与班上同学分享。教师也就每个孩子选择的主题准备许多相关的书籍。
  在儿童成为“专家”的那一天,整个下午的活动都围绕这个特殊的产品来开展,将社会研究、科学、健康、视觉艺术、语言艺术、数学等整合在一起。“专家”坐在椅子上,其他儿童坐在他面前的地板上。“专家”展示与所选主题相关的作品,讨论每一个项目,进行陈述,其他同学可以提问,也可以以其他形式参与其中。大家拍照、制作录像,之后在课堂上的固定时间一起观看,讨论“专家”陈述中好的部分,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活动结束之后,任课教师邀请班上全体学生和嘉宾仔细检查作品,然后给“专家”写一封友好的信,告诉“专家”他们在课上学到了什么。在课后任课教师把所有的信汇编在一起,并附上照片,制作成一本孩子容易保存的书。这一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每个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同时也加强了有目的的讨论,对自主写作、相关主题领域知识的学习也有益处。
  本例中,教师能够合理地利用学生喜欢并熟悉的物品,在活动中将多种资源、多门学科、多种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整合在一起,让学生真正体验做主人的感觉,而且在有趣的活动中渗透了学习的内容。这种做法正是新近的教育理念所倡导的。如人本主义主张的有意义学习,即学习不仅仅是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与每个人的经验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建构主义主张,学生本身拥有独特的经验,这些经验都可以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师要注意从儿童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引发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与学生共同探讨某些问题。这些观点在本例中都得到了体现。
  
  三、关注每一个孩子——因材施教
  
  有些学生在常规的学习活动中表现平平,甚至难以跟上正常的学习。个别人不仅学习上有困难,而且常常干扰课堂活动。对于这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有些老师经常无所适从,甚至有放弃的念头。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有一个很让老师头疼的学生,在作文方面一直表现很差。一次,老师让大家书面复述一段短文。老师在教室里来回走动,当他走到这个学生面前时,注意到他在纸上写的字寥寥无几。于是停下来向他询问作文一直没有进步的原因。令老师吃惊的是,这个学生提出让老师做他的记录者。老师同意了,坐在他的旁边,并把录音机放在他的桌上。结果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学生写出了很好的文章。后来他提出,只要老师或其他成人坐在他旁边,他就能写出好东西。在得到他同意的情况下,老师当众宣读了他的文章,而且在大家面前表扬了他。从此,这个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还有个孩子特别爱动,课堂上经常做小动作。他在阅读方面甚至连最简单的课文都不会读。老师也在努力寻找他身上的优点,但难以找到。有一次,轮到他给大家念书了。当时有摄像机摄像。在他朗读的时候,老师几乎听不懂他在念什么。但当老师在课后反复地观看录像时,发现这个学生竟然能阅读。他的根本原因是有发音缺陷,而且在25分钟内身体从大到小的动作有56个。这一发现改变了老师的态度,从此老师认为他是个能阅读的人,而且如果材料有足够趣味的话,就能让他维持较长的注意。教师态度的改变也改变了学生对自己、对学习的态度。这个学生也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个有读写能力的人。
  教师在教学中用心倾听每个孩子的心声,用心去观察他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愿望,了解他们的困惑和疑问,并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及时满足他们的愿望,根据他们的需求、反馈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做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学习风格、生理条件。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他们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如果按照单一的标准来考核,那么有些学生就可能成为困难的学生。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一直是教学中所倡导的。
  教学中倾听学生,有助于了解他们是如何加工信息、获得对事物的观点的。让学生解释他们如何成功地完成某些任务,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他们的思维和学习的窗口。如果教师不能先倾听儿童在说什么,就不可能与他们进行有效的交流。Graves说,如果我们要从自己的学生身上学,当我们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时,应牢记以下几条原则:倾听前不要预先设定假设,不要判断答案的对与错;了解谈话者是如何评价事件的;重复学生的话,并询问是否正确解释了他说的内容;询问学习者下一步会做什么。另外,要注意孩子传递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尊重他们,创造交流的氛围。
  总之,课堂上学生的许多看似细小的言行常常隐含着不少问题。国内许多经验丰富的、有责任心的教师,也总是能够从小处着手,用心思考,去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创造出奇迹。对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如果教师能改变关注的视野,改变自己固有的成见,积极地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学会尊重他们,让他们做主人,倾听他们的心声,那么我们的课堂也许就会因他们的改变而呈现另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