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疏言 显象 悟意 化言

作者:施茂枝




  完整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经历披文得意、缘意学文的过程,即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意旨,进而领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古诗词表情达意的方式有其独特性——以言造象,立象尽意,即用语言塑造意象,再借助意象传达诗情。古诗词教学应有一条既不违背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又不失古诗词特性的教学思路,如此才能获得古诗词教学的真谛,使它在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思路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一、疏言
  
  疏通语言障碍,了解大意,换言之,即“披文得意”之“披文”。它是“得意”的基础和途径,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本分,一切文体的阅读教学概莫能外。由于阅读古诗词存在更大的语言障碍,疏言就更显必要。
  学生学习古诗的文字障碍主要源于:第一,诗歌语言的特殊性;第二,字词的生疏;第三,古今词语形式、意义、用法的差异。第一种障碍,学习现代诗有时也存在,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教学时可分别采用适当的补充或调序等手段加以疏通。第二种障碍,是学习任何文体课文的共性,疏通障碍的做法与一般的生字新词教学没有根本区别。第三种障碍才与“古”有关,为学习古诗所特有。
  长期以来,我们学习文言文时,接受的往往都是关于古今汉语差别的知识,因此形成求异的思维定势,而这种定势必然影响策略的运用。其实,古今相同、同异共存或同中有异的远多于完全的相异。相异处,外在于学生已有的语言知识经验,学起来困难;相同相关处,往往内在于学生已有的语言知识经验,学起来容易。但因低学段学生语言知识经验不多,缺乏对原有语言知识经验的自觉,因而,这种“内在”又往往表现为“潜在”,即使古今相同相关处,他们也往往无从察觉。教学时若转变思路,化隐为显,唤醒学生潜在的语言知识经验,使之与学习目标对接,变求异为求同,以今铺路,以今识古,便创造了难易转化的条件,困难就会迎刃而解。如教学“曲项向天歌”中的“项”:
  师(指着自己脖子上佩戴的项链):小朋友请看,老师脖子上戴的是什么?
  生:项链!
  师(指着自己手上佩戴的手链):老师手上戴的又是什么?
  生:手链。
  师:手链戴在手上,项链戴在脖子上。那么,小朋友知道“项链”中的“项”是什么意思了吗?
  生:脖子。
  师:那么,“曲项向天歌”中的“项”应该是指鹅的身体的哪个部位呢?
  生:脖子。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古诗词在语言运用上,省略、跳跃、语序倒置等用法往往超出一般的文言文,教学时只要让学生粗通大意即可,不必进行字字落实的翻译,拘泥于后者,既难以做到,又耗费时间,势必影响感悟诗情等方面的教学。第二,要针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因势利导。以今识古,普遍适用于所有学段。高学段的学生因有比较丰富的语言知识积累,加强新旧联系、以旧识新,是有效的疏通策略。低学段的学生,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有限,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可更多地借助直观教学法。教学“离离原上草”,借助图片、简笔画或课件等媒体,学生就能直观了解“离离”是“茂盛”的意思。那种片面强调低年级学生接受能力有限,完全抛开字词,直接用媒体解说大意乃至感悟诗情的做法,与阅读的本质相悖,不宜提倡。
  
  二、显象
  
  将古诗词的语言符号转换成具体可感、立体灵动的意象。意象是情思的载体,是情思的物化形态。读者正是凭借直观可感的意象窥察诗人的情思。没有意象,情思往往难以表达;不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情思常常无法让人领会。请看一位老师教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遗民泪尽胡尘里”的片段:
  师:这里的“胡尘”,写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
  师(播音响):在金兵战马啾啾的嘶鸣声中,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学生想象后言说)
  师: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板书:泪)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
  (学生言说,归纳:痛失亲人的泪、家破人亡的泪、流离失所的泪、充满仇恨的泪、苦苦期盼的泪……)
  师: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怎样?
  (学生言说)
  师: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显象”的基本要求是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它是最能显现古诗词本色的教学环节。主要做法是再造想象,让学生通过大脑的加工,将古诗词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的场景和画面,并用自己的言语加以描述。对那些仅凭再造想象难以完成转换的诗词,可借助现代教学媒体。
  
  三、悟意
  
  感受领悟诗词意蕴。它既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目标。悟意,应在“显象”的基础上入境。入境即进入意境。意境是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包括两个部分:由意象直接构成的较实部分是“实境”;由意象诱发和开拓的艺术氛围和审美想象空间是“虚境”,又称“诗意的空间”。“实境”处于表层,“虚境”处于深层,唯由浅入深进入“虚境”,才称得上入境。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两句写眼中所见,第三句乃游子自身描述,后两句写游子心理感受,整首小令极其凝练地把一个天涯游子在秋日黄昏中茫然、孤独、疲惫、感伤与无奈的情态真实动人地展现了出来。其中的“枯藤”“人家”“瘦马”等三组意象构成的是“实境”,而曲中渲染的悲伤萧瑟的氛围和令人回味无穷的审美空间则是“虚境”。进入“实境”,还只是“显象”,进入“虚境”才能“悟意”。有位教师教学时随手画出曲句中出现的几种景物,勾勒出一幅简笔画,这还只是让学生进入“实境”,距离进入“虚境”或感悟诗意还为时甚远。若在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展现三组意象的同时,再配上徐缓忧伤的古筝曲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则有助于学生进入“虚境”。一般说来,促使学生进入“虚境”的常见做法是在“显象”基础上的切身体验,而音乐渲染、教师激情描述,对于营造特定氛围和审美空间,有立竿见影之效。
  悟意具有不同层次的形态。一是感受意象,获得情感体验;二是在意象触发下,领悟意蕴;三是在领悟诗情意蕴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升华。后者都是前者的发展和提升,三者可以互动共生,但运用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有所侧重。一般说来,低学段应以第一种形态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丰富和理性思维能力的增强,在高学段可适当进行理性的升华。
  悟意不等于还原本意。美国诗人庞德指出:“意象任何情况下都不只是一个思想,它是一团或一堆相互交融的思想。”寄寓于“象”的意蕴,往往是丰富、复杂、深邃甚至玄妙的,它的含义和所引起的美感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不是通常的言语所能表达和抽象的概念所能穷尽的。学生因生活经验、思想情绪、性格气质、趣味爱好、文化素养诸方面的不同,对“象”中情感意蕴的感悟往往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所以,“悟意”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应刻意追求标准答案。
  此外,说“悟意”以“显象”为中介,并不排除其他一些辅助性凭借,必要时,借助诗人的生平思想及写作背景,亦可奏效。
  
  四、化言
  
  主要指内化古诗词的言语,并能化用于表达。疏言是“披文得意”之“披文”,化言是“缘意学文”之“学文”。古诗词含蓄凝练、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集中展示了汉语言的独特魅力,是汉语言的精华。内化、化用古诗词的言语,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继承民族文化遗产都具有重要意义。“化言”的主要做法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