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教师提问:阅读教学的主旋律

作者:朱水军




  先看下面一例:
  一位教师在执教《祝福》时,就“祥林嫂的死因”组织全班学生自由发言。有人说罪魁祸首是婆婆,认为如果婆婆能善待祥林嫂,给她一个温暖的家,那么祥林嫂就不会逃跑;有人说是柳妈,认为柳妈的地狱说法使祥林嫂在精神上陷入了两难的痛苦境地;有人认为是卫老婆子,认为她与婆婆合伙将祥林嫂卖给了贺老六,从而让祥林嫂遭受了丧夫失子之痛;也有人认为是那只可恶的狼,认为如果不是它吃了阿毛,祥林嫂的命运有可能会改变……学生的回答虽不无道理,但都是浅层的分析。于是这位教师让学生重新阅读文本,再组织发言、讨论、分析,而自己却还是不加以点拨和总结。结果花了近二十分钟的时间,学生还是找不到根本原因,这位教师最终草草收场。
  这里,教师充分激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固然正确,但这种做法过分地以学生的问题来开展课堂教学,完全忽视甚至否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作用。它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环节,最终影响教学的进度而导致预设的目标无法落实。
  高中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教学的实质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们要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通过提问的方式,去引导、点拨、促进学生的阅读,从而实现多重对话,在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中完成对文本的学习。因此,教师的提问是沟通文本与学生的桥梁,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催化剂”与“助推器”,是课堂教学得以有序开展并顺利完成的保障。
  古人云“教学相长”,“教”与“学”虽然相辅相成,但“教”为先,“教”对“学”的主导促进作用不容忽视,也无法忽视。提问是教师为学生的学创造一种环境,通过精心设问,诱发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学习情绪高、注意力集中和思维活跃的状态,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教师提问的原则是:在学生自己阅读、感悟文本的前提下,教师能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即能预知学生哪些地方懂了,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哪些知识需要重点讲解,哪些可以一语带过等),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设计好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真正达到“以问导学”“以问促学”的境界。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诗经·氓》时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
  1.本文虽是诗歌,但情节很完整,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导演,要将这个故事搬上银幕,你准备拍摄哪些场景?
  2.本文主人公最大的人生感悟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3.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反映的是家庭暴力题材,那位主人公与本文中的主人公有何相似之处?怎样看待家庭暴力对女性的摧残及婚姻的毁灭?
  4.有人说“爱的给予与回报成正比”,你对这个观点怎么看?毫无保留的牺牲奉献是爱情的保险箱吗?
  前两个问题重基础,后两个问题重能力,四个问题层层深入,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第一个问题涉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只有在真正理解了文本后,才能对画面、场景、色彩、角度等进行取舍;第二个问题旨在让学生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分析人物性格、归纳文本主题;第三、四个问题是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有利于将学生的人格教育落到实处,包括对爱情的把握、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这些都是学生终身受用的。
  这一组问题的设计,涵盖了从文本解读到创造性阅读的全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不仅真正理解了文本,更重要的是,还通过自我比较、深入思考,领悟了生活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这里,教师提问的好处在于:一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阅读文本、理解文本;二可培养学生阅读时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与阅读能力;三可拓展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人生。除此之外,教师可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情况,可以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环节。
  而关于以学生的提问来生成阅读教学的课堂模式,有两点令人担忧:一是学生到底有没有自己生成问题的能力?即使有,他们的问题停留在何种程度?是否有典型性?有无左右课堂教学的价值?如果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主导,那教师的地位是否会削弱?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二是我们的教师是否具备了扎实的教学功底和一定的教学机智,是否能根据学生的问题及时生成教学资源?当学生的问题扰乱甚至颠覆教师事先预设的教学环节时,教师能否及时生成课堂教学?
  我们强调阅读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是说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不作为;强调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但并不否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教师提问来生成课堂教学,应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