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提问题

作者:孔维波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应由学生提出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并生成课堂教学任务。语文教学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事实是,学生学了许多年的语文,连一篇文章都不大会读,考试时失分最多的恐怕是阅读理解。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平时课堂教学中,总是由教师设计问题,学生的任务只是找答案,问题从何而来,阅读一篇文章,哪些地方需要注意,哪些地方值得怀疑,对学生而言都成了不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事实上,阅读首先是学生的阅读,是有问题的阅读。一个好的读者在阅读时无不带有问题意识。被教师设计好的问题主宰的阅读教学,是不可能培养出好的读者的,倒是会造就一批回答问题的机器。人天生就有许多疑问,但随着教育年限的增长,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但没有强化反而减弱了,这是值得思考的现象。
  有的老师担心学生提不出问题,或者提的问题没有价值,或者提的问题不是我们要讲的问题,还有的老师怕学生提的问题自己回答不了,造成课堂混乱。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教师该如何做?首先,要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在很多教师的心目中学生什么都不会。其实不然,学生以他自己的经验解读文章,不懂的地方很多,只是我们教师没有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包办的太多,致使他们的问题意识薄弱。比如学生阅读《孔乙己》这篇小说,提出了“孔乙己自己为什么不自食其力,而要偷”“小孩子的笑声是否和大人们的一样”等问题,实际上都涉及了文章的深层内涵。怕学生提的问题难倒自己,其实是师道尊严的思想在作怪。曾有一位有名的特级教师在上课时,学生提了很多难题,他没法回答,便坦诚地告诉学生自己不懂,等弄清楚再告诉他们。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其次,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在阅读时会有怎样的问题。教师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实际上决定了学生能够在文本里走多远。现实中,一些教师往往一本教材、一本参考书讲到底,教学参考书中怎么说便怎么教,自己只是起到一个传声筒的作用。教师只有先抛开参考书,凭个人的阅读经验进入文本世界,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才能预见学生阅读时可能有哪些问题。一些教师常常说文章很简单,可学生就是不会读。问他们是如何备课的,大多说依教参备课。实际上,教参是编者对文本的解读,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阅读理解上的参考。文本好比一条河,教师首先得试一试河的深浅,才能在学生提问时,判断问题的合理性和价值。
  再次,教师要善于归纳和引导。学生因阅读经验、能力、方法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不可能都是教师要讲的问题,也不可能都是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因此要将学生的问题归类,看看哪些和文章的主旨有关,哪些和文章的结构有关,哪些和文章的写法有关。归类的目的是更加突出问题,从而知道哪些该讲,哪些不需要讲。由学生提问题会导致课堂时间不够的想法至少是不准确的,归纳得好、引导到位,只会生成精彩的课堂,而不会完不成教学任务。同时也要慎重对待看起来不是“问题”的问题,也许只要稍做引导便可以打开一重新的天地。
  当然,有些文章学生确实无从下手,还是需要教师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找到解读的途径。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所谈的问题是以文本为中心的问题,而不是撇开文本去谈“父亲爬铁轨为儿子买橘子有没有交通意识”这样游离于文本之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