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为“真”而“实”的语文教学鼓掌

作者:刘占泉




  自五四运动倡导“科学”“民主”以来,德先生和赛先生一直是语文教学追随的旗帜。八十余年弹指而过,成绩多,问题也多,教学不“真”不“诚”的问题还在困扰着我们。专业技能的演练不“真”,教学态度方面不“诚”,必然导致教学效果不“实”。读了郑老师写的案例,我不禁要鼓掌喝彩。这才是真实的阅读教学,其“真”,我想分三层来分析:
  一、敢于直面真实的学生学习心态。《故都的秋》这样优雅深情的文字,居然多数同学不大喜欢,叫人难以置信。可这就是学情、真话、实况,你该怎么应对?郑老师没有堵,而是导,让同学畅所欲言。我欣赏这样的实事求是精神,更钦佩他让各种意见自由争鸣的大度教风。
  二、善于选择教师介入的最佳时机。这是需要教学“涵养”的。我读这个案例,一边读一边自问:“换了我,会不会当堂和学生争辩?”我觉得很有可能。因为我在这个“故都”生活了50年,不是很喜欢这里的浮华委靡,但毕竟有很深的个人感情;还因为我非常喜欢作者郁达夫这个人,他的诗,他的文,他的文人气,他的率真不世故。但郑老师没有这样冲动,他有教学智慧,有为人师的耐心、包容心——不喜欢课文的背后,不全是语文问题。江南少年才子才女们,看到郁老先生如此赞美“故都”之秋,不惜以故乡风景作为陪衬,心里隐隐有点不舒服,是不是?再说,文学鉴赏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的,一定要祭出“标准答案”的法宝——我看这是不明智的。郑老师的后一节课怎么上的,不得而知,但我确信他绝不会不作为,也绝不会作为不力。
  三、精心于课后反思,思考教学实况里蕴涵的道理、原理,这是我最为看中的一个环节。反复揣摩郑老师课外与课内的一些思考,从中受到不少启发。
  这个教学案例只是一个点,它牵连着的广大研究领域,需要我放出欲穷千里的眼光去观摩学习。这次我集中精力默想他从教《胡同文化》《客至》到教《故都的秋》所呈现给我们的教学探索,有了新的感悟。所谓“非指示”的教育观点,实质是什么呢?第一是非模式化,第二是非专制化,前一点针对“科学”而言,后一点针对“民主”而言;从咱们的学科专业而言,合起来也就是教学求其“真”,立其“诚”,努力获得语文学习的实效。你看,在不同意见的争论交流中,学生多么认真、投入、细致,自学的良好状态多么令人欣慰和感奋。这不正是我们苦苦追求的语文教学过程的真实效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