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非指示性”语文教育:一种教育理念

作者:郑逸农




  个人简介
  
  郑逸农,1965年10月生,1987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现任教于浙江省江山中学,兼任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浙江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非指示性”语文教育理念的提出者,已在《人民教育》及各重要语文刊物上发表“非指示性”专题文章及案例近20篇,该教学成果曾获浙江省政府颁发的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浙江省名师培养人选。
  
  教育观点
  
  笔者恩师、著名语文教育理论家王尚文先生在2005年全国“非指示性”语文教学改革现场研讨会上曾说过这样的话:“在封建社会几千年的教育中,有一个传统的现象,就是指示、指示、指示!……现在,郑逸农老师和他的课题组所提出的‘非指示性’教学理念和实践,对这种‘指示’的理念和实践是一种颠覆,是一场革命。由‘指示’向‘非指示’转变,就是把有等级的人向平等的人转变,这一转变意义非常之大。”“‘非指示性’的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甚至在我们国家整个精神文明建设中,都具有非常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王尚文先生是“非指示性”语文教育的见证人和指导者,他的评价自然融入了个人的感情色彩,但他对“非指示性”语文教育本质意义的揭示是最为准确和深刻的。
  笔者几年前提出“非指示性”语文教学改革,动机很简单,甚至很原始,只是出于对传统的“指示”教学的不满,对教师高度控制课堂、漠视学生存在、忽视学生生命活力的不满,只想“把人当作人”,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还给学生。虽然探索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带着粗糙和幼稚。
  传统的“指示”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一切由教师说了算。教师在上课前就给学生规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问题,甚至连哪个问题该怎么回答、该由谁回答都规定好了。学生只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
  笔者的“非指示性”语文教育对此作了反拨和颠覆,以“二不”“四自”为核心精神:不指示学习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文本特点,自主确定或共同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在互动与对话中,自主形成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自主生成语文素养,自主走向精神成长。教师主宰转向师生对话,师生互为老师,相互教育,共同成长。
  “非指示性”语文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这个教育理念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在互为老师的对话中让学生自主成长。“非指示性”教育理念符合时代教育的需要。
  笔者及同事的“非指示性”教学实践分为常式和变式两大类型。
  常式教学中最为典型的一种流程是:教师激趣导入;学生初读文本,表达自己的原初体验;学生再读文本,确定学习目标;学生围绕目标,研读欣赏;学生交流研读体会,并提出问题,现场讨论;教师补充提问,并介绍自己的研读体会;学生反省自己的学习得失,并提出调整对策;教师提供课外作品,让学生比较阅读,拓展深化;下课前学生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总结本次学习。
  具体案例参见《语文建设》2005年第5期《〈客至〉“非指示性”教学设计》及其他刊物上的拙作。
  变式教学侧重于从某一方面展开,较为成熟的有下面几种方法:
  体验渐进法。该方法适用于体验性为主的课文的教学。基本方法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原初体验,教师顺着这些体验一步步引导,逐步细化、深化乃至美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疑惑切入法。该方法适用于和学生的经验与认识有较大差异的课文的教学。基本方法是让学生先提出疑问,然后在对话探究中解决疑问,由浅入深地学习。
  讨论切入法。该方法适用于内容或形式可以有多种理解或虽有定论但可以重新理解的课文的教学。基本方法是让学生畅所欲言,沿着“讨论—分享—提高”的心理流程螺旋式上升地学习。
  比较切入法。该方法适用于与课内外其他作品有明显可比性的课文的教学。基本方法是让学生将所学课文与课内外某作品在某方面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拓展深化。
  态度切入法。该方法适用于学生不一定喜欢的课文的教学。基本方法是让学生自由谈论对所学课文的看法,然后通过对话,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精华切入法。该方法适用于某一方面特别值得学习的课文的教学。基本方法是让学生聚焦该处,撷取精华,欣赏探究。
  反省切入法。该方法适用于对学生的认知或情感有较大弥补或调整作用的课文的教学。基本方法是以课文某方面的认知或情感为基准,让学生与之对照,在反省中调整、提高。
  诵读切入法。该方法适用于语言优美、韵律和谐的课文的教学。基本方法是诵读,在多次和多种诵读中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以教促学法。该方法适用于内容较浅、趣味性较强的课文的教学。基本方法是让学生当小老师,自行设计教学方案,在方案的设计和交流过程中学习,以教促学。
  笔者本次提供的是一则变式教学——“态度切入法”的教学案例:《一堂〈故都的秋〉“批判会”》,供各位研究和批评。
  从笔者及同事的实践效果来看,“非指示性”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该教学要求学生每人备一张课堂学习用纸。学生边读边写,随想随记,把学习过程中的感想、疑问等即时写下来,随时捕捉思想的火花,写下心灵的感悟,细化、深化自己的阅读理解。同时,矫正语文课堂上学生不动手的陋习,使学生在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语文素养都得到提高,自信、主动、合作等心理品质也得到发展。
  “非指示性”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它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文化底蕴、语言功底和教学智慧。每一次备课,都要求教师从多个方面精心准备(因为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多样的、未知的)。课后还必须及时补记课堂活动及教师的教学反思。因此,“非指示性”教学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但是,不能僵化地、教条地看待“非指示性”教学形式。教学中有时也可以由教师直接传授,有时也需要预设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重要的是,采取这些教学形式不再是为了建立教师的权威,不再把学生当成听话的工具,而是坚持“非指示性”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坚守对话态度和人文情怀。
  
  教学实录
  一堂《故都的秋》“批判会”
  
  一
  高二(5)班。上节课是书面研读,这节课将作课堂交流。
  上节课我设计了四个问题供学生研读:1.你喜欢这篇文章吗?为什么?2.请找出你喜欢的片段进行赏析。3.如果说本文的描写是成功的,你能概括出几条“成功秘诀”吗?4.比较《我的空中楼阁》与《故都的秋》的风格,可以用比喻来表述。
  第一个问题是我从直觉中冒出来的。以前都是成年人选定了课文给学生读,从来没有问过他们喜欢还是不喜欢,教师只是强迫他们认同教材编写者的价值取向,这次我突然觉得应该问问他们。第二个问题是第一个问题的理性延续。万一有学生不喜欢,本题就可引导他们辩证对待,理性赏析;而喜欢本文的学生则自然地由表及里,深入探究。第三个问题是希望学生从中获得写作上的启发,有所悟,有所鉴。第四个问题则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理解。
  
  二
  课堂交流从第一个问题开始。
  汪琪瑶:我不喜欢这篇文章。因为:1.整篇文章读下来,感觉很拗口,作者似乎过度地想要创造一些词语,让人感到他对北国之秋的热爱,可惜那些词汇、句子他创造得非常不成功,让人感觉故意卖弄、矫揉造作。2.作者一点没有热爱家乡、热爱生他养他的土地的品质,只是一味地用江南的秋天来反衬北国的秋天,把江南的秋天贬得一文不值,就像一个中国人到美国后不断地贬低中国的秋天而热情地歌颂美国的秋天,其行为令人难以理解。3.文章里还用了两个不伦不类的英语单词,既没表达出比中文好的意思,又破坏了整篇文章的统一。还有倒数第二段莫名其妙的比喻,看起来也很别扭。描写北方人的话,也很不成功、不生动。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