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探讨教材评价,促进教材发展

作者:王 帅 雷 实




  由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选用与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组和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联合组织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教材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6月3—6日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11个省、市,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新加坡共4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参会单位有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等24家。会议以“探讨教材评价,提高教材质量”为宗旨,就语文新教材评价的目的、方法、内容及评价理论的建构等展开了热烈讨论,现综述如下。
  
  一、语文新教材的评价设想
  
  当前,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为依据编写的语文教材大多审查完毕,适时评价已审查通过的语文新教材,分析语文新教材中的主要问题,可以促进各家教材交流与反思,为以后的修订作好准备。针对这一需要,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选用与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课题“语文教材评价”子课题组向研讨会提交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质性评价设想》。
  
  (一)“语文教材评价”课题组的评价设想
  1.评价目的 主要包括:(1)如实展示教材面貌,分析语文新教材的主要变化,促进语文课程发展;(2)总结出新教材中的主要问题,促进语文教材建设;(3)为学校、教师选用教材提供参考,为编写者提供多视角分析意见;(4)作出评价示例,为自行评价和外界评价提供经验和教训。
  2.评价方法 课题组认为,语文教材评价的方法应以文本分析和客观描述为主;寻求解释性理解和复杂性说明;坚持批判性思考;鼓励多重声音、多元对话;用事实说话,以数字明理;鼓励过程性评价、建设性构思;倡导跨学科评价、中外比较评价。
  3.评价内容 包括:(1)教材结构。主要指教材的整体结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状况和结构特点)和教材的单元组合特点及其利弊分析。(2)教材文化构成。又可细化为教材选文的时代文化构成、选文主题(价值观)构成、文白比例、外国作品的国别构成、外国作品的价值观分析、科普文章的统计分析及革命传统课文的统计分析等8个方面。(3)选文主题分析。包括爱国主义、民族传统、革命传统、社会主义教育,国际理解、人类友爱、民族相互依存,热爱自然、美好生活情趣,诚实、正直、勇敢、守纪、负责、合作、宽容、理解、孝敬、坦荡、乐观、上进等,知识经济、信息化、科技发展、可持续发展,实事求是、追求真理、辨别真伪等,民主、法制、以人为本、人权、人类尊严等,批判、讽刺。(4)教材编写者心中的学生与教师。包括课程目标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教材中的处理;学生主体性的体现、编写语言的亲和力和平等对话等;为教师教学提供方便,为教师创造提供空间等。(5)新开发课文。主要指新课标公布之后开发的课文(以正式出版日为准)。有研究者初步统计,当前初中语文新教材中新开发中国现当代文章284篇,中国古代文章64篇,外国文章115篇。(6)新开发课文中的优秀课文、问题课文、平庸课文的评定。优秀课文的标准为: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适合本年级学生阅读;问题课文主要指有知识性、思想性错误的课文及文字质量低劣的课文;平庸课文指那些在专家评价中既未列为优秀课文,也未列为问题课文的课文。(7)课后练习质量的分析和统计。(8)专题、综合性活动、作文设计、口语交际。(9)识字、写字和汉语拼音。(10)装帧、插图。
  针对上述设想,与会代表进行了认真研究,展开了热烈讨论。研讨意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坚持以质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法
  多数代表认为,评价应以提高所有版本教材的质量为宗旨,避免草率地给各家教材评定优劣等级,不要轻易给教材“打分”;坚持以质性评价为主的教材评价方法,把教材分析得细致一些,注重过程评价,进行多次评价,慎作结论;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教材、提高教材质量;应避免市场竞争负面因素的干扰,坚持评价的学术性、公正性和透明性。
  
  2.坚持评价目标的整体性和多维性
  针对当前一些教材评价模式的片面性、单一性,有代表认为上述设想提出的语文新教材评价目的的四个方面和评价内容的10个维度是值得肯定的,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也有代表对设想提出了改进意见,主要有:教材评价应突出重点,明确主要观察点;评价需要数字分析,但不宜一切量化;评价应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还有代表认为,教材评价应“跳出自己看自己”,不能陶醉于自我欣赏之中,教材编写者应摆脱自身局限,摆脱“越编越难”“越编越困惑”的怪圈。还有代表认为评价应有一些硬指标,如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必须规范,对错误率在万分之一以上的教材应一票否决;但也有代表持不同意见,认为评价的关键在于分析教材的特色、创意和品位。
  
  3.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和多主体间的对话、沟通
  有代表指出,语文新教材评价的目标多元、内容复杂,因此不应是课程专家、审查委员一厢情愿的设计;评价的主体应当多元化,不仅包括课程和教材专家,也应包括教材使用者(教师)、教材编写者、教材学习者(学生)、学生家长和其他领域的专家。有意义的教材评价指标应建立在上述评价主体公认的标准体系下,这样才能保证教材评价的公平、公正和透明,才能为各家教材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建议。
  同时,有代表认为在实现教材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基础上,应鼓励教材的使用者、学习者和编写者之间的直接交流和沟通,尤其鼓励教材审查专家和教材编写单位的直接对话和沟通,以利于教材的改进和完善。
  
  4.通过评价和竞争,全面提高语文教材质量
  在这次学术研讨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材管理处臧爱珍处长代表课题组做了一个总结。从2001年到2005年的短短四年间,我国的语文教材整体格局和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1)教材数量增多。到目前,已审查通过小学语文教材12套,初中语文教材8套,基本满足了各实验区对教材的需求。(2)教材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受到实验区教师的好评。虽然当前语文新教材的编写和使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成绩是主要的。通过教材实验的推广,要逐步形成主流教材,它的基本特点应包括如下几个主要方面:(1)文本质量高;(2)使用量大;(3)能给师生提供合适的课程资源(如教材光盘、多媒体课件等);(4)融入了新课标精神,而非照搬新课标;(5)价格合理,适宜国家采购。当前教材评价工作应紧密跟踪新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情况,要通过评价充分调动教材编写者的积极性,促使编写者对自己的教材进行反思,做好各套教材的修订准备工作。
  
  二、语文新教材质性评价的初步尝试
  
  语文教材评价课题组为使研讨更有针对性,按照上述质性评价的设想,对三套初中语文教材作了尝试性的评价分析,遵照“评价是为了改进,评价重在过程”的指导思想,课题组向研讨会提交了部分前期研究成果。
  
  (一)语文新教材的文化构成分析
  1.分析目的 通过对教材中的选文分析,审视教材的文化建设意义,分析教材编写者的选文理念和课文的解读引导所体现出的文化观和教学观,以充分展示教材文化构成变化的实际情况,为进一步探讨语文新教材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提供便利。
  2.分析内容 主要包括:(1)语文新教材选文的时代文化构成;(2)选文的主题(价值观)分析;(3)选文的“文白比例”统计;(4)外国作品国别统计;(5)外国作品主题(价值观)分析;(6)中国人所写“外国故事”统计分析;(7)科普文章统计分析;(8)革命传统课文统计分析。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