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余秋雨打官司 成了新闻人物(1)



  网上有人议论说:“全国人民都在关注这场官司”。的确,中国的媒体从大报到小报,从党报到文摘报,几乎都报道了这场官司。最先报道的是武汉《长江日报》,该报2002年7月24日报道的内容极为简略:  

  余 秋 雨 起 诉 古 远 清  

  案由:侵害名誉权  

  本报讯(记者王娟、瞿凌云)武汉学者古远清日前接到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传票,起诉他的是著名学者余秋雨。  

  古远清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所所长,从事中国文学、台港澳文学、文革文学史等方面的研究。  

  昨日,记者在古远清家里看到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传票,案由为名誉权纠纷,该案将于8月27日14时在该院第七法庭开庭。  

  原告余秋雨在诉讼状中写到,古远清在北京《文艺报》和《鲁迅研究月刊》、天津《文学自由谈》、广州《南方都市报》、南宁《南方论坛》、合肥《学术界》等地发表的有关余秋雨的文章中,有“捏造事实,恶意中伤、侮辱、诽谤”之事,对其造成了名誉权的侵害。  

  在诉状中,余秋雨要求被告古远清停止侵害,在《南方论坛》、《学术界》、《鲁迅研究月刊》等媒体刊登启事道歉,并赔偿原告精神损失费人民币十万元及经济损失。  

  对侵犯名誉权一事,古远清认为这些文章纯属学术探讨,如果某些措辞、史料不够准确,最多也是学风问题而非法律问题。他认为,法律应该保障学者的研究自由。  

  古远清还对余秋雨将上海作为起诉地存有异议。昨日,他向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申请移交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办理此纠纷。  

  我头一次接受记者采访,就坦承自己文章中有欠准确之处,在网上有人批评我不够坚强,说话底气不足,必败无疑。按他的看法,我应先把这个问题掩盖起来,然后来势颇大的把对方驳回去。但我想:还是应该说老实话,做老实人。我不能学余秋雨,能掩饰的尽量掩饰,拼命地改编自己“文革”中的历史。这大概就是两种不同人格的较量,这也许是纠纷产生的原因之一吧。  

  第二天,《武汉晚报》配上原告被告两人的照片,做了一整版。其中袁毅写的《目前悬疑的八大看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另有背景材料《余秋雨矛头为何指向古远清》:  

  著名学者余秋雨走上“法律苦旅”由来已久,去年就声明会放过余杰等“对这段历史无知的年轻人”,他要追究的是“造谣源头”。此次余秋雨“追源”的矛头直指古远清一人,到底有何考虑?  

  据古远清称,他从未见过余秋雨,在写作系列文章之前,与他没有任何个人恩怨和利害关系。古远清与余秋雨仅有一次直接的文字接触还是在1988年底到1989年初,当时古远清对余秋雨的戏剧研究看好,为了撰写七十万字的《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特意致函时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的余秋雨,索取他的生平小传等资料。余秋雨在1989年1月9日的回函中言辞恳切,洋洋洒洒写了三张信纸,另附有一张学术自传,信中对古远清著作中评价《余秋雨的戏剧理论工程》近四千字文章中的这一段:“1975年,正当文革接近尾声的时候,余秋雨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新发现的鲁迅佚文》的文章,引起了人们的瞩目。此文难免有那个举国皆狂年代的烙印,但文中体现的独到见解和潇洒的笔调,毕竟展示了一很有希望的开端”,提出异议,信中说:“鲁迅佚文那篇文章,以不提为好。如果提就需要较多的说明(我准备以后写较详细的自传时再谈),因为当时写文章的人是不自由的。各种异己的力量粗暴掺入,或把属于我的东西大段删砍,我已经很难承认这是自己的文章了,他们还是强署了我的名字,这是我国知识分子当时的大悲哀。我真正称着自己心意的写作,应自《戏剧理论史稿》开始……”古远清本着写信史的原则,未听建议,保留了该段落,未作删节。  

  这个背景资料系首次披露,值得参考。这说明在如何对待“文革”写作问题上,作为文学史家的笔者与作为文学史家研究对象的余秋雨,兩人看法不一致。另方面,我还在《论余秋雨現在还不能“忏悔”》一文中引用上述(了)原告给我的信中关于删去鲁迅佚文那一小段並沒有什么见不得人的话。即使这样,原告仍十分恼火,这便为后来的官司埋下了伏笔。  

  接着,全国报纸齐上阵,不是登在头版头条,就是在《特别关注》或《文化娱乐》栏目用整版篇幅刊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在8月3日作了广播,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师宿舍竹苑小区开往首义校区的班车上,车厢内均有不少老师在议论此事。其中有的说自己非常喜欢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有的说余秋雨在中央电视台的表演太过张扬,有的说他找我校教授打官司,可大大提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知名度。有的则指着法学院一位教授说:“你们应该站出来支持古老师!”他回答说:“这场官司在上海打,上海的法官和律师不少出自华东政法学院,我们中南政法学院刚与中南财经大学合并,这正好为中南政法学院显示自己的法学力量提供了一个大好机会。”  

  上海东方电视台闻风而起,有两位记者坐飞机到我家拍了许多镜头。大概有上级指示,上海所有报纸一律对此保持沉默。这家电台却表现得这么积极,使我感到意外。我不知他们的倾向性如何,因而谈话非常拘谨。他们还去武汉大学、湖北大学访问了两位老教授,其中一位曾挨过姚文元“棍子”的老评论家周勃对记者说:“余秋雨先生告古远清是不明智的选择。湖北有句俗话:‘狗屎不臭,挑起来臭’。‘文革’过去这么多年,年轻人都不知道‘罗思鼎’、‘石一歌’是什么样的政治怪物,可现在弄得许多人都知道余秋雨与这些‘四人帮’控制的写作小组有牵连,这对他无疑弊大于利。”

 

本书由“啃书虫”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