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2期


经典文学名篇解读词十

作者:魏建宽

兹扎洛夫道歉?切尔维亚科夫为什么最后会恐惧而死?
  这是艺术的夸张,同时也是立足于现实的艺术创造。
  契诃夫是一个农奴的孙子,他的祖父是1841年通过交纳赎金的方式才获得自由的。契诃夫一家获得自由的时候,他的父亲已17岁。不久,他脱离家庭独自闯荡世界,积攒了钱,1857年在塔甘罗什市开了家杂货店。
  契诃夫的家庭变化其实也折射着俄罗斯那个时代整个社会的变革。1825年,俄罗斯贵族青年中的自由主义分子,举行了旨在废除农奴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政体国家的起义,史称“十二月党人”起义。起义遭到了尼古拉一世的残酷镇压,起义失败。但这次起义激起了无数次农奴起义,1861年,尼古拉一世被迫发布废奴法令。契诃夫的祖父1841年通过金钱赎得自由,摆脱了农奴身份,这其实是1861年废奴令发布之前每天都在发生的l众多故事中的一个。
  契诃夫出生于1860年,他已是一个自由商人的儿子。渐渐长大的契诃夫清醒地意识到,一个人即使获得了人身的自由,但是要成为一个能彻底摆脱奴性的人是不容易的。
  1889年,契诃夫在写给他的友人苏沃林的信中这样说:“不妨去写写一个青年人的故事,他是农奴的后代,站过店铺柜台,进过教堂唱诗班,后来他上了中学和大学。他从小受的教育是服从长官,亲吻神甫的手,崇拜别人的思想,为得到的每一块面包道谢,他常常挨打,外出教书没有套鞋可穿……您写写他吧,写写这个青年人是如何把自己身上的奴性一滴一滴地挤出去的,他又是如何在一个美妙的早晨突然醒来并感觉到,他的血管里流淌着的已不是奴隶的血,而是一个真正的人的血。”
  这个“青年人”、这个“农奴的后代”就是契诃夫!其实,契诃夫是不需要别人来描写他是怎样由奴隶变成“人”的。他创作出了一篇篇艺术作品,他借助一个个艺术形象将人的奴性一一暴露出来,而这个暴露的过程,其实也正是契诃夫“把自己身上的奴性一滴一滴地挤出去”的过程。
  好一个“一滴一滴地挤出去”!足见要将人自身的根深蒂固的奴性驱除的不易。
  因此,我们说,契诃夫的作品既是写给社会的,写给他人的,也是写给自己的。
  他试着拯救他人,其实也是在拯救自己。
  三
  契诃夫为自己非得服从长官而觉得羞耻,为自己非得崇拜他人与他人的思想而感到羞耻,为非得对自己并不尊重的神甫表示违心的敬意而感到羞耻,为因为物质的贫穷而接受了他人的面包而感恩感到羞耻。
  与契诃夫相比,我们是否也在自愿或不自愿地成为强权、思想、信仰、物质的奴隶?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就能从《一个文官之死》读出悲凉,读出感伤,读出悲剧的意蕴。
  契诃夫极力地将所谓的值得世人敬重的人加以漫画式的调侃与讽刺,请看下面契诃夫的札记:
  1、某五等文官死后人们才知道,他曾经为了赚一个卢布到剧院里去学过狗叫。他穷。
  2、神父、修士和主教们布道的内容惊人地相似。
  3、某五等文官,一个受人尊敬的人,突然被人发现,他暗地里开了一家妓院。
  这个五等文官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原来是极力掩饰自己曾经的卑微的道貌岸然的人,以极不道德的方式敛财的人。人们尊敬的神职人员原来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因为所有的神职人员向信众布道的内容都惊人的一致。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应该能读出契诃夫对那些奴性十足的庸人的鄙夷与怜悯。鄙夷的是那些人那样甘心为奴,怜悯的是那些人看不出一些贵族的人格之低下,实在不值得为之折腰摧眉。
  四
  人们不仅要问,人为什么会这样奴性十足?原因是什么?
  契诃夫有一句格言为我们做了回答:“你的面包是黑色的。你的命运也是黑色的。”
  只有经济地位的改变。才能获得最终的精神自由。而这种经济地位的改变无疑又需要以政治地位的改变为前提。
  《樱桃园》是契诃夫的绝命作,是他怀着与生命和美依依惜别的心情写出来的,作者借剧中的两个人物——特罗菲莫夫与罗伯兴回答了怎样才能从政治上根除人的奴性,即获得自由身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
  契诃夫是一位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将赞美送给了特罗菲莫夫与罗伯兴,并在他们身上寄托了自己最理想的生存方式——理想的、诗意的,靠劳动获得物质的满足的一种生活。
  契诃夫——这位农奴的孙子,他依靠文字创作这种劳动方式,赢得了极大的成功。《一个文官之死》是他二十三岁时的作品,当时他正是凭自己的这种幽默小品赢得了《新时报》主编苏沃林的青睐。他获得的稿酬异常丰厚,三个短篇即可得到几百个卢布。而他的才思敏捷又让人难以想象,契诃夫曾说:“我不记得我的哪一个作品是我花了一昼夜以上的时间写成的。”他平均两天就可以写成一篇如《变色龙》、《一个文官之死》之类的小说。他凭着自己的一支笔,在俄罗斯引起了一场风暴,后来他的戏剧《海鸥》、《万尼亚舅舅》等作品也终于登上了莫斯科艺术剧院的舞台。他拥有了几幢别墅,还赢得了莫斯科艺术剧院著名女演员克尼碧尔的爱情。
  五
  命运之神对契诃夫是青睐的,他让一个农奴的孙子获得了一个人该拥有的一切——自由、财富、荣誉与美好的爱情。命运之神对契诃夫却又是嫉妒的,他没有让一位天才在这个世界上获得长寿。契诃夫四十四岁时,就患肺结核病逝。
  契诃夫《樱桃园》中的老仆人费尔斯说:“生命就要完结了,可我好像还没有生活过。”费尔斯也是一个奴隶。他直到死时才醒悟,一辈子没有为自己活过。
  契诃夫借这句话奉劝所有的人去争取拥有一个有意义、有独立人格、有自由与尊严的人生。他自己做到了,我们呢?
  至少,我们不能成为切尔维亚科夫与费尔斯吧!
  读到这儿,亲爱的读者,你就会明白,读契诃夫就是在读人生。
  如果我们没能读懂契诃夫,不就是没有读懂人生吗?
  不能读懂自己的人生的人,不是一种悲哀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