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抱得明月暖人心

作者:黄绍文




  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没有刻意雕琢的表述,《冬夜月暖》于娓娓的叙述中,描绘了一幅纯美的乡村图画,表达了对人生深沉的思考。文章用如水般质朴而意味深远的文字谱写了一曲令人向往的田园牧歌,给人以精神上的温暖和心灵上的启迪。
  
  一、质朴如水好语言
  
  本文的语言简洁而质朴,新颖而细腻。清新而生动,具有一种古典美、诗意美、自然美。首先,标题清新动人,冬天本已寒冷,黑夜更添寂寞,月亮隐现阴柔。三种带有冷色调的事物叠加在一起更显寒意。作者却巧妙地用“暖”字把它们串联起来。使得感情基调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给予人温暖和希望,既新颖,又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还能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接着,作者用简洁的话语白描式地勾勒出乡村生活图景。乡村的一切——“草惊失色,地虚松散”,“睡在蜜月”的鸣虫,乡民“松散散、懒洋洋”,无不充溢着一股烂漫慵懒的气息。乡村生活和谐自然、生机勃勃、情趣盎然,如田园牧歌般富有诗意。同时,运用比喻、对偶、拟人等修辞手法,锤炼字句,注重文字的内在韵律与表现力,使文章音韵和谐。如“冬令,随着秋风中的最后一片落叶,落到了大地。……一个冬季毫无反抗地被种到了大地。”冬天本无形。却随叶而“落”。作者赋予冬天轻灵的质感,神形俱备,“种”在此为“扎根”之意,把冬比作一株植物,落地生根。写出了深浓的冬意,这样的拟人化描写表现出一种浓浓的诗意,而且充满了一种都市生活中久违的童趣。同样写冬天,前用“落”,后用“种”,写出初冬至隆冬的渐变过程。落叶落地的声音绝对是很轻的,但它对于草和大地来说,都是巨大的变动。以绝对来衬托相对,极富表现力。另外。“吃了重阳糍,破裙破袄发出来”、“仓里有了粮,冬天晒太阳”等乡村俚语的引用,既使文章更贴近生活。又体现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眷恋之情。
  
  二、巧借明月诉衷情
  
  作者笔下的乡村尽管贫瘠落后,但由于“昼有日头夜有月,福有天赐,一切随缘”,在平淡而不太乐观的现实里,物质贫乏的村民,晒太阳“暖身”,晒月亮“暖心”,“冬夜”感受“月暖”,在晒月中“收刮”温度,得到精神的愉悦,获取心理的满足。乡村的古朴、安祥。乡村人的知足、乐观,给人以心灵上的温暖与震撼。随着经济大潮的席卷,社会浮躁思潮的侵袭,村庄曾经的美好也在一点点飘逝。作者感悟着生命的悲悯。以平民化的视角注视乡村,强化其诗意的一面,使遥远的记忆中的乡村复活,表现出一种古典的诗意美。
  对于乡村,都市人有着一种无可言说的向往和无来由的喜爱。作为世外桃源、一方净土的象征,乡村承栽着人们太多的梦想与期待。走出了村庄的禾源,并没有遗忘生他养他的乡村。在喧嚣的城市里,他用笔倾注对乡村的一片深情。对乡村人事的记挂。而乡村的人如夜空中那轮静静的月,不管身处何地,在每一个平淡的日子里都可以美满而快乐。在作品中,作者巧妙地借助月亮来表迭了丰富而内敛的情感。也许在月光下的人们才是最真实的,月成为期待人本性回归的一种载体。在作者看来,太阳是阳刚的,给予人们更多的是物质和生存的保障,以及肉体的温暖;而乡村中的月亮则是阴柔的,更适宜于人的心灵,它给予人的则是精神和心灵的温暖,以及人性的释放。如水的月光,在人的血脉里流淌,激发了人们心底的激情与诗意,让人回归美好的本性,赢得“透心的温暖”。在月光的普照下,人性复苏,心不设防。月亮无疑已幻化成桌种精神的象征陪淡、知足、随性、安分随时的人生态度和情趣。
  漫步于乡村的夜色中,作者以饱满的诗情,描绘乡村的风土人情,写冬夜和夜月,写乡村的夜和夜中的乡村,用心谱写了一曲悠扬的田园牧歌,如小桥流水般自在,似小楼夜听春雨般悠然。柔和的文章,柔性的美,浓浓的情味,浓烈的爱,勾勒出一个古朴而又充满人情味的乡村世界。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