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古诗鉴赏备考经典材料(下)

作者:王艳汝




  35 枫叶荻花秋瑟瑟 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选取“枫叶”、“荻花”、“江月”等意象,描绘一幅暗淡、萧瑟的秋夜图,寓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即将与朋友分离的凄凉、愁苦之情。
  36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通过对听众寂静无言和江心秋月的描写,烘托琵琶曲的艺术魅力,留给读者涵泳回味的空间。
  37 黄埃散漫风萧索 旌旗无光日色薄(白居易《长恨歌》)
  以“黄埃”“风”、“日色”等意象,描绘灰暗、萧瑟的画面,寓情于景,表达唐玄宗对杨贵妃离世的痛惜。
  38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白居易《长恨歌》)
  基于对贵妃离世的痛惜之情,移情于景,设置月色、铃声也仿佛为此“伤心”、“断肠”的哀伤画面。
  39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居易《长恨歌》)
  唐玄宗回返长安,’再次见到“如面芙蓉”、“如眉柳”的美景,不禁触景生情泪流满面,勾起了物是人非、佳人不再的感伤之情。
  40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
  以山“在”、潮“回”的不变,反衬六朝古都繁华逝去已为“空城:’的沧桑巨变,清冷寥落的画面中,蕴含着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
  41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
  选取当年车水马龙的乌雀桥和豪门聚居的乌衣巷,描绘其如今却野草遍布、夕阳斜照的荒凉画面,现在的荒凉与曾经的繁盛形成鲜明的反差,寓情于景,传达出沧海桑田、盛袭无常的深沉感慨。
  42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李贺《李凭箜篌引》)
  描绘箜篌的音响效果,侧面烘托了乐曲的魅力和李凭琴艺的高超;“老”、“瘦”更反衬出箜篌的魔力之大。
  4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清明”的特殊时节和“雨纷纷”的凄清环境,使行人触景生情,引发远行思乡的伤感情怀。
  44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写“银烛秋光冷画屏”、“天阶夜色凉如水”的凄清环境和“扑流萤”、“坐看星”的无聊举动,寓情于景,营造了一种寂寞冷清的氛围,抒发了女主人公的寂寞、哀怨之情。
  45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诗人基于对歌女的依依不舍之情,移情于景,设置了蜡烛若也惜别垂泪的哀伤画面。
  46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丝”与“思”谐音双关,喻浓烈的相思如春蚕吐丝到死方止,又把蜡烛燃烧时流下的油喻为相思之“泪”,表现了缠绵炽热的相思、生死与共的执著。
  47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住思华年。(李商隐《锦瑟》)
  看到锦瑟的五十弦,听到哀婉的锦瑟声,触景生情,引发了诗人对似水年华、美好时光的追忆。
  48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月明”、“珠泪”写高旷皓净而又凄寒孤寂的境界,“日暖”、“玉烟”写温馨美好而文难以触及的图景,渲染了凄美圣洁的意境,寓情于景。抒发诗人的无限追怀与感伤。
  49 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本是良辰美景,词人却盼着它早点结束,以乐景写哀,反衬亡国之痛。
  50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词人昨夜登上小楼,感受到“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触景生情,引发不堪回首的亡国之悲。
  51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描写残月、梧桐、深院等意象,渲染染秋夜的凄清氛围,寓情于景,抒发了词人心中的孤独寂寞。
  5 ,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
  描写“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充满边地特征的意象,渲染壮阔、荒凉、萧瑟的氛围,寓情于景,表现了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和不尽的乡愁。
  53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描绘凄切的蝉鸣、送别的长亭、初歇的骤雨等意象,渲染了一幅凄清、冷落的黄昏送别图,寓情于景,抒发词人浓重的离愁别绪。
  54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虚笔设想一别千里之外的景象。“烟波”、“暮霭”、“楚天阔”渲染沉郁寥阔的意境。抒发浓重无边的离愁。
  55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虚笔设想酒醒之后的场景,“杨柳”、“晓风”、“残月”等饱含离愁的意象,渲染凄清冷落的氛围,抒发别后的孤独寂寞。
  56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柳永《蝶恋花》)
  词人倚楼远望,见到“细风”、“草色”、“烟光”、“残照”等冷落萧瑟的景象,不禁触景生情,愁从中来。
  57 想佳人妆楼颐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柳永《八声甘州》)
  不写自己思念佳人,而虚写悬想佳人思念自己却不知我“正恁凝愁”,巧妙表现词人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58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
  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描绘赤壁景观:山崖高插云霄,浪涛搏击江岸,卷起千万堆澎湃的浪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壮阔景象。
  59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江城子》)
  虚笔推想与亡故十年的妻子再相逢的情景,“尘满面,鬓如霜”的白描之笔,写出十年来宦海浮沉,词人饱经忧患身心衰老,即使与妻子相见也会不相识的感慨。
  60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
  “五月渔郎相忆否”,不写自己思念家乡朋友,而虚笔推想渔郎是否想念自己。“小楫轻舟,入芙蓉浦”虚构回家的梦景,传神地写出了思乡之情。
  61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岳飞《小重山》)
  描写寒蛩鸣叫、帘外明月等凄清、寂静的意象和词人“惊梦”、“独行”的举动,寓情于景与事中,抒写词人内心的孤寂、愁苦。
  62 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一剪梅》)
  描写花落香残的景色和枕席生凉的触觉,透露着秋意的冷落、萧条,寓情于景,蕴含词人独处的落寞。
  63 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一剪梅》)
  描写自落之花与独逝之水的萧瑟景色,喻指夫妻聚少离多、华年流逝,寓情于景,传达了女词人的凄消落寞之感,两个“自”更流露出一丝无奈。
  64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三组叠词层层递进,由词人“寻寻觅觅”的举动,写到环境“冷冷清清”的悲凉,再到内心“凄凄惨惨戚戚”的巨大伤痛,直抒词人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无一“愁”字,却声声泣泪,字字含愁。
  65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以菊花盛开之乐景,反衬词人身心憔悴无心采摘的郁闷愁苦之情。
  66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些带军事色彩的意象,渲染宏大的境界,寓情于景,表现南宋军民的抗金斗志。
  67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
  用孙权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典故,“英雄”、“风流”表达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与缅怀,“无觅”、“雨打风吹”写孙权功业的余韵现已无存,表达对英雄的热切呼唤、对宋室昏聩的讽刺。
  68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
  用佛狸祠的典故。写出对民众安于异族统治的隐忧,抒发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强烈愤懑。
  69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虚写扬州过去的繁盛,乐景写哀;“荠麦青青”实写现在的荒凉,虚实对比,寄寓昔盛今衰、繁华不再的黍离之悲。
  70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描写二十四桥仍然矗立、月影在水中荡漾的凄清画面,寓情于景,抒发物是人非、繁华已逝的感慨。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