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在宋朝过个元宵节

作者:王清铭




  据说人们最喜欢生活的朝代就是宋代,英国史学家汤比因曾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代。”由此我畅想,如果我穿起麻布衣服乘坐宝马雕车来到宋代,过一个元宵节也挺有意思的。
  苏东坡曾说:“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但我更愿选择的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展开的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当然钱塘(今杭州)也不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看不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但在不经意间就能碰见一个十七八岁的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那里有五星级的娱乐场所瓦子,咱们就不去了。最佳去处是皇宫前的御街,那里一定是“宝马雕车香满路”,皇上还经常微服出宫观花灯,说不定在某个火树银花的地方还能碰见他呢!
  宋代的元宵节共五天,我选择正月十五。不吃火锅,虽然它是在宋代发明的;也不去吃火腿,汴京的风味小吃应有尽有。那时“东坡肉”刚隆重上市,人们也不像现在的人怕胆固醇高,想大快朵颐的话机会多的是。如果在北宋,就吃油锤;在南宋,就吃元宵(汤圆)。这两种元宵节食品现在还有,但到宋代吃才感觉原汁原味,不像现在,心境变了,过节的氛围也淡了。
  顺便也大口吞咽一些节日的喜庆气氛。其实,无须用嘴,耳朵里灌满的声声爆竹早已将元宵的热闹气氛渲染得很浓烈,抬头看天空,缤纷的烟火给宋代的元宵夜开出五颜六色的花朵,比春花更美。
  找一位宋代诗人,跟在他的背后,感受盎然的诗意在灯树上千光照,跟随在你身后的是逐人来的明月。如果你跟随的是苏东坡,“飞火乱星球,浅黛横波翠欲流”,这是宿州的元宵;“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这是苏东坡眼中的灯火钱塘三五夜。元宵节的氛围不仅在舌苔上缭绕,还会在你的鼻翼上温存。“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那香会在我们的心底萦回,让心灵如化冻的河流。
  跟随王安石也不错,你可以看一看花灯,猜一猜灯谜,还会看见一大户人家门前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你答不出不要紧,答出了就会被招为快婿,那就少了王安石的一段传奇。你只需默默地品味着下联“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然后感慨那时的学问真值钱,不像现在随房价的上涨不断贬值。
  吟咏着欧阳修(一说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跟在他的身后,想起去年的元夕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你可以给柳丝打一个结。挽住晚月;然后以诗词为道路,约来那个在多年以后走失的人,柔情脉脉地向她倾诉你藏在心底一千年的话语。“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今年的元夜当是到了现代了,那个在诗意中走失的人还在宋代的路上,在路上的宝马雕车里,那满路的香和盈盈的笑语渐渐消失了,你的泪水和惆怅都是纯粹的,只与爱有关,只与情有关,不似现在掺杂了很多杂质。
  在宋代过一个元宵节,不用红玫瑰,有诗歌和脉脉的眼神就够了。你可顺着辛弃疾的视线“众里寻他千百度”,那期待和失落都是实在的,很有质地,可触可感。在宋代的你不必像现代人一样感慨“听说爱情会回来”,那时的爱情也是纯粹的,就在不远的地方。“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