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文言文被动句的用法例解

作者:朱正连




  被动句是文言文中一种特殊的句子形式,掌握其用法特点对理解文言文帮助很大。
  基本原理:
  被动句是相对于主动句而言的。在动词性谓语中,主语是施动者,即动作行为的发生者,这种句子称为主动句;反之,主语是受动者,即动作行为的接受者,这种句子称为被动句。比如,
  “大雨把战士们淋得浑身湿透了。”
  这是主动句,“淋”的动作行为是“大雨”发出的。
  “战士们被大雨淋得浑身湿透了。”
  这是被动句,主语“战士们”是“淋”这一动作的接受者。
  被动句的语法特点:
  通常情况下,主语施加的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宾语,有时为了突出宾语的受动地位,可将宾语置于主语的位置,但是,为了不改变句意,必须在动词前加“被”,并让动作的施动者做“被”的宾语。比如,
  “我们打败了敌人。”——“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如果不加“被”句意就反了——“敌人打败了我们。”
  被动句中的“被”可以用“让”、“给”、“叫”来代替;被动句说不出或者不需要说出施动者时,“被”字后面可不带宾语。如上例可以说成“敌人被打败了。”——没有引进动作的施动者“我们”。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用被动句表达,只不过使用形式要比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复杂得多,其句子的结构方式也和现代汉语不大一样。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的句意。
  例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此句中“周郎”是“困”曹操(孟德)动作的施动者,用“于”引进,组成“于+宾语”的结构,表明“困”这一动作行为是“周郎”发出的。
  如何理解呢?
  一看动词性谓语的动作行为是谁发出的,是主语发出的,就是一般的陈述句,是“于”的宾语发出的,就是被动句。这一点和使动用法的特点相似。
  二看动词性谓语的动作行为是怎么发出的,是不是符合情理。比如,
  例2:“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此句主语是省掉了定语“相如”的“使”。是理解为“相如的出使没有侮辱诸侯”恰当呢,还是理解为“相如的出使没有被诸侯侮辱”恰当呢?那就要看看施动者发出“侮辱”这一动作行为是不是合乎情理。作为一国的使者,肩负王命出使他国,是为了解决国家之间的问题或是为了友好,不可能出使是去侮辱人家的;再说了相如升官是因为出使的时候没有侮辱其他诸侯就不合情理了。显然第二种理解恰当。那就是“辱”的动作行为是诸侯发出的,例句是被动句。
  判断理解这种形式的被动句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于”字本身不表示被动的意思,而是动词有被动的意义,由于用“于”引进了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被动的意义就更加明显了。比较下面两个例子:
  例3:“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五人墓碑记》
  例4:“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例3没有用“于”字,仍是被动句,是动词性谓语“激昂”含有被动的意义,和“于”字没关系。
  例4句意和例3一样,只是因为多了个“于”字,被动的意义更明显了。
  2.这种用“于”字的被动句的词序和现代汉语不同。
  现代汉语表被动的介宾短语是在动词性谓语的前面。比如,
  “敌人被我们打败了。”“被我们”在谓语“打败”的前面。
  而古汉语里,和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的“于”字组成的介宾短语放在动词谓语后面。比如,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于时”在谓语“拘”的后面。
  3.要注意和其他用“于”字而又结构相似的文言句式的区别。
  “于”字是文言文里使用最广泛的介词,表示的意义关系也最为繁多。和其他介词比如“以”用于动词之前不同,“于”字多数用于动词性谓语之后。同样的结构关系,如何判断哪是被动句呢?那要了解“于”字的几种常见意义。
  “于”字最常见的意义是作“在”讲,一般组成表示处所和时间的介宾短语,所表示的是一种静态的关系,这样的宾语一般不是施动者,它们更多的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和时间作为状语后置而已,不表被动关系。比如,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还表示“给”、“到”、“自”、“从”、“因为”、“对于”、“比”等动态关系,它们都不表示被动。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动态关系里只有当主语处于被动地位时,才是被动句。
  “于”也有用在动词前面的,“子于是则哭,则不歌。”这种用在动词前面的“于”都不表被动。
  所以,判断是不是被动句,不在有没有用“于”字,关键看主语是不是被动地接受谓语的动作行为。比较下列的例子,真正的被动句意思是比较明确的。
  例5:“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例6:“会于西河外渑池。”《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7:“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8:“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这上例子里,只有例5是被动句,其余都不是。
  二、用“为”(wéi)表示被动。
  用“为”字的被动句有两种形式。
  一是在动词性谓语前加“为”,组成“为+动词”的形式。“为”字可以直接用在动词前,也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即在后面带上宾语——名词或代词,用在动词前面。比如,
  例9:“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为”带上了宾语“之”。
  例10:“幸勿为过。”《报任安书》
  例1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史记·刺客列传》
  “为”没带宾语,直接用在动词“过”和“戮”的前面。
  这种用“为”的被动句,其语法作用和现代汉语的“被”的用法一样,“为”的意义就是“被”。
  二是用“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后,再在动词前面加“所”字,组成“为……所……”的形式。这种被动的句式,在文言文中最多见。比如,
  例1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例13:“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这种用法里的“为”的后面,也可以不带宾语,比如,
  例14:“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记》
  这个例子里的“为”的后面省掉了宾语“之”。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形式的被动句里的“所”字已没有具体的意义,而且,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里,这种形式还在使用着。比如,
  “这种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三、用“见”表示被动。
  “见”是个及物动词,用作被动句时,是有条件的。请比较下面两个例子:
  例15:“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幼时记趣》
  例16:“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
  比较这两个例子不难发现,当“见”带了宾语(名词或代词)时,只是一般的陈述句,不表被动。只有“见”字后面是动词时,也就是“见+动词”的格式时,才可能是被动句。而且“见”一定是紧靠动词,“见”和动词之间没有其他词语。
  例16是被动句,“见放”——被流放。
  “见”可以和“于”字连用,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组成“见+动词(谓语)+于”的格式,“见”和“于”都紧靠动词。比如,
  例1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18:“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两个例子都通过“于”引进了施动者“王”和“大方之家”。
  “见”字用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的时候(类似宾语前置),译为“我”或“自己”,不表示被动。这是要和表被动的“见”区别开的。比如,
  例19:“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例句不是被动句。“见”可理解为“背”的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而前置,相当于“我”。全句是“……慈父背弃了我。”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