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古诗歌阅读参考答案

作者:佚名




  宋词部分
  
  一、
  1.作者登高怀远,触景伤情,感叹羁旅行役生活的愁苦,抒发无限相思之情。
  2.词以写萧瑟清秋晚景为主,羁旅之愁寓于其中;回忆思念恋人,抒离愁别恨,寄托无穷相思;全词以写景抒情为脉络,层层铺叙,步步深入。
  二、
  1.这是一首婉约词。苏轼不仅豪放词写得好,婉约词同样出色。全词写了一个如花似玉美女的孤独寂寞和她的情意绵绵,怀想郎君的柔情,堪称婉约词佳品。
  2.这首词通过描写如花似玉美女的孤独寂寞和千花已退而石榴花独芳,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悒郁情怀和不肯随流俗的高尚品格。全词写人咏物,神韵俱佳,托意高远,别具一格。
  三、
  1.李清照;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此词上片描写秋夜寂静,寒声细碎,天高月明的景色,以显示人在千里之外的孤寂。下片写羁旅人愁思凄凉的苦境。全词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四、
  1.这首词借写秋景以抒愁情。上片写秋天寥廓,秋声悲切,秋鸟分开,秋风寒冷,秋月凄凉,一派悲秋景象。
  2.作者自白为名利世情所束缚耽搁,而虚度了多少欢娱安乐,深感后悔,大有退隐追仙之想,实际上是作者政治上失意时的一种厌倦和愁怨的表露。最能显示的句子是:“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
  五、
  1.这些句子寓动于静,动中更觉寂静,在这一派寂静中透露出长长的愁思和哀情。
  2.词的上片写暮春景色,使人隐觉一丝淡淡的闲愁;下片写翠叶藏莺,珠帘隔燕,写静香游丝,写斜阳深院,完全是为描写内心深处的愁怨作铺垫,起到了一种使寂静中的闲愁更加悒郁深远的烘托作用。全词语言清丽幽雅,虽不十分雕凿,却神情俱得,精微有致。
  六、
  1.惜春伤别。
  2.词的上片写邀春留连,回忆旧游别友人;从下片所写看,主要寓意着:人生聚散匆匆,好景不长,华年苦短。
  
  元明古诗部分
  
  一、
  1.诗人描写春天落花时节,那绿如“翡翠”的花树枝头而今只剩下一片空萼的情景,这景象中再也找不到如火、似锦的繁花了。“余”字包含着作者的轻轻叹惋之情,仿佛萦绕在绿枝空萼之间。
  2.作者在惜花留春之际,涌出了浓浓的思念故乡的情感,呼唤出了缤纷的落花不要消逝,给诗人那落寞的心以慰藉的心声。后两句意象空旷,境界悠远,意蕴凄婉动人。
  二、
  1.京城雪刚刚消融,荠菜已经冲破冻土,崭露勃勃生机,这一细节蕴含作者对京师的无限希望;“少”字则描写了作者寄居在偏僻小巷中的寂静落寞的环境,这与前面的“生”字形成鲜明对比,也是他愁闷心情的写照。
  2.一声清脆的鸟叫声从柳梢枝头传来了,打破了寂寞、偏僻小巷的寂静,仿佛给诗人带来了人生新的生机。那善解人意的黄鹂令作者看到了生活的新希望。
  三、
  1.这些意象都是道人、佛僧所喜爱的,通过这些我们看到了一个寄情山水、放纵情怀、悠闲自在、与世无争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白云徐徐地渡过水面、孤鹤悠悠地翱翔于晴朗的空中,这表达了作者疏放、轻松、恬适、舒畅的心境。
  四、
  1.从本诗看,这幅画的内容就是由这两个词语表现出来的:画的背景是塞北万里大漠,秋来叶落,北雁南飞,给人以一片萧条的景象。包含着作者对两位主人公的深切同情和赞叹之情。
  2.这是一道探究题。最好说不能换:李陵是被迫投降匈奴的,他是“汉臣”,见苏武时也认为自己还是“汉臣”;苏武奉汉武帝命令出使匈奴,更是“汉臣”,决不妥协。这个词语一语双关,把苏、李的身份和他们的决心表露无遗。说可以换的:李陵投降后,汉武帝杀害了李氏家族,他迫不得已不能回归汉朝廷,身份不同了;此时的苏武才是“汉臣”,决不投降,所以用“故人”、“知己”比“汉臣”要好得多。
  五、
  1.用了两个极度夸张地比喻来描写采莲姑娘的美丽:她美如湖中盛开的莲花,衣裳轻柔得像风中飘荡的藕丝。比喻恰当,不落俗套,莲花和藕丝都是湖中之物,信手拈来,浑然天成,不带丝毫脂粉气。
  2.“瞥然一见”这一细节描述采莲姑娘含羞一瞥、踏歌而去的情景,表达了女性的娇羞和农家女的纯情与活泼;随后“满湖风雨”描述了姑娘悄然隐去后,接踵而至的却是满湖风雨,使得整幅画面由静态变为动态,过渡十分自然。
  六、
  1.从颈联的“蝉鸣”、“雁去”来看,本诗描写的情景应当是夏、秋之际,全诗渲染的都是这么一个季节变换时期的傍晚萧瑟景象。
  2.鲜红的莲花在微雨飘过之后无声无息地落下,令人有夏意阑珊之感;在寒意逐渐加重的情景下,斜阳辉映的半江河水都冷冷的。“落”、“冷”两字凸现了秋意的清冷和夏末的不得不退去,使得诗歌带有了灰暗和伤感之情。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