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现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

作者:黄蔼北




  一、访谈录类文本
  
  金钱与教育(节选)——季羡杯教授访谈录
  
  杨澜:有些人说,留学生之所以不回来,很多是因为那边的物质生活条件好,所以我就在想一个问题,在您做学生的那个时代,中国的生活水平和西欧比,那个差距比现在还要大,为什么那个时候绝大多数留学生都回来了呢?
  李羡林:那时候差距不大。
  杨澜:不大?
  季羡林:为什么在国外?在国内一回国,“清华”、“北大”回国以后不能当教授,“北大”叫副教授,得过渡那么几年,“清华”没有副教授这个名字,叫做专任讲师,得过渡几年。他回来拿的工资在国内,生活水平是高级的,三百块“大头”,四百块“大头”,那很高级了。反正起码不比国外低。
  杨澜:现在中国的高校都在说要进行体制上的改革,您觉得想要中国的高校……应该往哪个方向去发展呢?我们也在说我们要创办世界一流的大学,“北大”百年的时候也都提出这样的口号。您对这样的口号怎么看呢?
  季羡林:这个口号很含糊,“北大”、“清华”就是一流,我听说,我不知道,没研究过。他们一流几流,有个条件就是经费,而经费,咱们只好甘拜下风。别的……比如说我们学校的教授。就比美国大学教授差,有的差,有的不一定差。
  杨澜:所以他不是一个个人的素质和能力的问题。
  季羡林:不是个人素质,不是的。
  杨澜:像现在做一个大学的校长,可能最主要的精力,要放在怎么样去……能够拉赞助。
  
  季羡林:弄钱。
  杨澜:能够募到钱来。您有没有出去给学校拉过赞助什么的?
  季羡林:我没有这个本领……我拉不来。
  杨澜:比如说在邓小平时代的时候,也在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现在又提到一个“科教兴国”的口号,其实大家听到的口号都已经很多了,但是您觉得在实际当中目前高校的这些老师们、教授们,他们觉得最需要……他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他们希望政府能够帮到他们的是什么呢?
  季羡林:说句实话,最需要解决的是经济问题。你把工资提高五倍、十倍,他的地位就提高了。像这样在那个收破烂的人的眼中,教授就不值钱了。那他自己怎么能够……摆架子也摆不出来。编的都是空话,就是提高了工资。教育经费是这样子,你不要提“科教兴国”!什么兴国?先给增加教育经费。
  杨澜:我们现在国家的教育经费占孱民总产值的比例是百分之二点三,百分之二点四这样,当然年年都有增加,但比例是百分之二点三,但是像印度这样的国家,它也已经达到百分之三点五。像马来西亚甚至达到百分之六点丸。泰国也接近百分之四。美国差不多百分之五点几到六,这个阶段,所以的确是……就这个比例采说,是比较少的。在发展中国家里也属于是最下边这四分之一的。
  李羡林:对,得从后边数,排名的话。
  杨澜:所以是不是觉得,如果要是能够把这个经费的问题,当然是国家有很多需要建设的方面。如果是国家的教育经费能够在国民总产值的比例进一步提高的话,比如说老师的待遇能够得到实质的改变,那么刚才我们说到的所谓青黄不接的问题,留学出国的问题。还有教育质量的问题,可能都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季羡林:这样没有问题。我们现在教授工资等于香港的……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一个月六万港币,等于我们……我们等于他的百分之一,就平均而言,百分之一。
  
  命题坊
  
  阅读上述素材后,回答下列问题(宁夏模式)。
  1 下列对访谈录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杨澜认为当年季羡林他们在欧洲留学,毕业后大多数学生完全可以留在欧洲工作生活,为季羡林回祖国有些不解。
  B 季羡林非常诚实地回答说,当时中西方物质条件差别不大,言外之意,若大的话,自己也许会留在欧洲。
  C 被访谈者季羡林最痛心的是大学科学研究经费不足,这会影响清华北大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
  D “科教兴国”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应该落实在行动上,香港比内地教师待遇好得多,这是季羡林颇为内地教学担心的事情。
  E 作为曾经数次被总理温家宝专程登门探望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可能会对自己本行话题感兴趣,但是杨澜独辟蹊径,另寻活题,同样使得访谈十分成功。
  2 统观这篇访淡,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3 季羡林教授在散文中曾经写过“荷花正在冰下冬眠,做着关于春天的梦”,这个“梦”是什么梦?请结合文章理解。
  4 根据季羡林的观点,我国教育怎样进行才能真正促进清华、北大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
  
  中军帐
  
  2007年广东卷实用类文本《访钢琴演奏家傅聪》就是访谈录。我们该怎样阅读文本和解答问题呢?
  1 熟悉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访谈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对话形式构成。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手法较为单纯和浅显,不会很含蓄。《金钱与教育》就是本着这一特征和手法来展开的。
  2 把握访谈脉络,分层进行解剖。访谈录的构成特点有四:紧紧围绕人物的精神品质层层访谈;线索清楚,话题衔接自然;喜欢用推荐的方法引导采访对象说明真相;适时地应和,拉近与采访对象的感情距离,自然延续话题。《金钱与教育》也是如此。我们遵循这些特点来阅读,一般是较为容易从文本里寻觅到直接或间接的解答信息的。
  3 抓住主人公的精神实质,来解构文本。访谈录选取的对象都是名人,其身上渗透出来的毅力、风格、精神、面貌皆能展示强大的社会功用和不可忽略的人生价值,因此,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是我们应关注的考点。
  第1题涵盖了文本的大体内涵和访谈手法,A项包含了采访者的情感态度,但是根据前面信息和访谈者的口吻来看,她对季羡林回国是由衷赞叹和佩服的,没有“不解”的意思;D项属于访谈内涵和外延的问题,依照对话内容来看,季羡林是循着杨澜所提的问题,对大学教授与香港等地教授的差距感到担心,这里偷换了概念,延伸为所有“教师”,因而错了。
  第2题针对文本层次结构和内容进行概括。而第3题是由文本所喻含的主人公精神,要求学生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第4题是从主人公本身考虑的问题出发,评价主人公就社会意义的话题进行概括。
  
  亮利剑
  
  李振声院士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研究远缘杂交育种技术获得重大成果,因而获得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下文是新华社记者对他的访谈录,回答1~4题。(广东模式)
  
  三位科学家对人生有很大影响(节选)——李振声院士访谈录
  
  问:你为什么会学农,要考农学院?
  
  答:我是在农村先上私塾。后上学堂的,上学堂也是走一步看一步,在亲友的帮助下读到高中二年级就辍学了,原来想到济南托人找个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在街上看到山东农学院的一个招生广告,说可以提供吃住条件,于是我就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报考了,没想到考上了。这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又有饭吃,

[2] [3] [4]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