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阅读部分详析

作者:孙素娟




  一、社科文阅读
  
  试卷第二大题为现代文(社科文)阅读,含3道小题,每题3分,共9分。重点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强调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二是“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标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所有这些形式都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长在一起,构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
  以我国的古琴艺术为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也不限于古琴曲目和弹奏技术,更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而构建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并且这种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贯穿于中华雅文化的发展当中。由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故事是以古琴为依托的,所以不仅深邃感人,而且历久弥新。可以说,知音意识和获得知音的愉悦成为雅士阶层不可分割的一种人生内容,于是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都互相沟通。而遵循“大音希声”的哲学原理,古琴艺术又将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清静淡远融汇于乐曲之中。
  每一项真正符合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可能以一个物质符号(比如古琴乐器本身)独立存在。相对于物质符号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那些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更具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遗产非常重要的资源,就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来说,它们都能让我们从更深刻的角度了解其背后的人和这些人的日常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一个人都跟它脱不开关系,因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
  5.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是被群体或团体认同的文化遗产,也可以是被个人认同的文化遗产。
  B.随着人们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断创新的特点。
  C.对于世界上那些已经被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群体和团体都应该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
  D.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体现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本题A、B、D三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理解是正确的,C项的理解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原文中“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一句的意思不是“使各个群体和团体对世界上那些已经被认定的‘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而是“使各个群体和团体对‘自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文化多样性”,才能体现“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有多少表现形式,都应该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构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
  B.古琴艺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的是它所蕴含的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而非其乐器本身、曲目及弹奏技术。
  C.包含着儒家中正平和旨意和道家清静淡远韵味的古琴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大音希声”的境界。
  D.借助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一个民族及其日常生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以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兼有B级和C级。
  本题A、C、D三项的表述均符合原文意思,只有B项的表述有悖原文意思。原文第三段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也不限于古琴曲目和弹奏技术,更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而构建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根据“不只在于”、“也不限于”、“更重要的在于”这些关键词,我们不难看出:古琴艺术之所以能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乐器本身”、“古琴曲目和弹奏技术”和“古琴所蕴含的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三个原因是兼而有之的。我们只能说“古琴所蕴含的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这个原因更重要,但不能说“古琴乐器本身、曲目及弹奏技术”这两个原因就不需要。所以B项说“古琴艺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的是它所蕴含的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而非其乐器本身、曲目及弹奏技术”是有悖文意的。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雅士阶层之所以能够将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沟通,正是由于他们具有欣赏古琴艺术的水平。
  B.一个实物,如果不与非物质的形式,如表演、表现形式、技能等相联系,就不能独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C.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所以它比其他形式的文化遗产更值得保护。
  D.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所以每个人身上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本题B项的推断切合原文提供的信息,A、C、D三项的推断均有悖原文提供的信息。A项错在“正是由于他们具有欣赏古琴艺术的水平”。根据原文第三段“可以说……都互相沟通”部分的信息,原因应为“知音意识和获得知音的愉悦”。C项错在“它比其他形式的文化遗产更值得保护”。根据原文第四段“每一项真正符合标准的……更具价值”部分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出:这里比较的对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和“物质符号”,而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和“其他形式的文化遗产”,比较的角度是“具有的价值”,而非“保护价值”。D项错在“每个人身上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原文第四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部分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出:这里是说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而每个人身上又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跟每个人都有关系,但不能说“每个人身上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文言文阅读
  
  试卷的文言文阅读含4道小题。3道选择题,每题3分,共9分;1道翻译题,10分。关于宋均的一段文字选自《后汉书》中的《宋均传》,经过剪裁和连缀,现有文字约500余字,从整体风格上看,这段阅读材料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文字是浅易形式的文言文。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今有不义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罚过礼,非政之先。”竟不肯施行。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浚遒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曰:“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顾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数月,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为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因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
  

[2] [3] [4]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