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2007年高考语文湖南卷题赏析指导

作者:鲍亚民




  原文回放
  忆刘半农君
  □鲁迅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鐄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
  
  背景材料
  刘半农是“五四”文学革命时期一员闯将,他倡新诗、搞语言、写论文,为白话文运动立下过汗马功劳。1920年往欧洲留学,从英转法,研究语言,获得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1930年任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学院院长,1934年6月与同仁往西北一带调查方言,7月回北平因患回归热病逝,终年44岁。北大曾举行隆重追悼会,各地报刊均发表消息和悼念文章。
  《忆刘半农君》作于同年8月,离半农的死仅一月有余,是鲁迅应李小峰的要求所写的悼文。悼念文章切忌套话、平板,否则就显得虚伪、无味。刘半农去世后,不少悼文均歌颂备至,不分皂白地将其捧得天花乱坠。鲁迅在这篇文章里实话实说,笔不横逸地抒写自己和刘半农交往的经过,但在回忆半农时,他不作一般介绍,也不作溢美之辞,而是一分为二地进行实事求是地评价。他说优点,谈缺点,都撷选典型实例言之有据。在文章最后作者写道:“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应该说,这是鲁迅写《忆刘半农君》之目的。
  
  真题再现
  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简析本文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
  (2)简析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
  (3)简析本文的结构特征
  
  参考答案
  (1)角度:①多方面、多角度刻画刘半农形象,文章既表现了刘半农“五四”时期的战士形象,也表现了他在“五四”退潮后落伍与保守;既表现了刘半农的活泼、勇敢、忠厚、易于亲近等优良品质,也表现了刘半农的浅、草率、无谋等不足。
  ②抓住人物性格特点,选取有代表性的事件,在对比中表现人物,如抓住刘半农活泼、勇敢、忠厚等性格特点,选用“答王敬轩的双鐄信”,“要来看我”等有代表性的事件描写人物。通过刘半农在“五四”时期与“五四”退潮以后的不同表现,鲁迅与“那些人们”对于刘半农的“浅”的不同看法等,在对比中表现人物。
  ③综合运用比喻和衬托等多种修辞手法表现人物。如用“武库”作比,以陈独秀、胡适之有“武库”,来衬托刘半农的无“武库”,突出其没有城府、易于亲近的性格特点。
  (2)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主要是比喻和衬托等。
  ①比喻。文中运用了“武库”、“清溪”、“烂泥的深渊”以及“陷沙鬼”等多种比喻。
  ②衬托。如以“剪下辫子”衬托刘半农的“答王敬轩的双鐄信”等,突出他在“五四”时期“很打了几次大胜仗”。
  ③多种修辞手法的套用。文中的“武库”既是比喻,又是衬托,“清溪”与“烂泥的深渊”,两者既是比喻,又构成对比。
  (3)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中心,安排材料,叙事写人。文章中多次出现了表现时间的词或短语,时间线索十分明显。在叙述中,文章紧紧扣住作者“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的思想感情选取材料,组织内容。
  ②结构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如文章的标题是“忆刘半农君”,文章第一段“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紧扣标题;接下一段,“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又与上段紧密衔接起来,以后各段,大都如此。全文在形式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而自然。
  ③前后呼应。本文末段与开头互相响应,各个部分在内容上也呈呼应之态,如前面谈到刘半家活泼、勇敢,是一个战士,后面行文中多次照应这一点,并在结尾呼应。前面谈到刘半农的“浅”,后面则指出,作为战士,刘半农即使“浅”,“却于中国更为有益”,等等。
  
  模拟考场
  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简析《忆刘半农君》一分为二的评述特点。
  (2)简析《忆刘半农君》文眼的妙用。
  (3)简析《忆刘半农君》体小意深的杂文味道。
  
  参考答案
  (1)鲁迅实话实说、笔不横逸地抒写自己和刘半农交往的经过,在回忆半农时,不作一般介绍,也不作溢美之辞,而是一分为二地进行实事求是地评价。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