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麦天》一曲 情深意长

作者:魏俊霞




  2007年高考江苏语文试题大阅读所选材料是著名诗人、散文家雷抒雁的散文作品《麦天》,这篇文章于去年7月10日发表在《文汇报》上。初读《麦天》,扑面而来的是她浓浓的乡土气息,纯朴的人物、纯朴的景色、纯朴的情感,令人手不释卷。而今,麦收时节已过,正是高考学子收获的季节,再来品读《麦天》,更觉受益匪浅。
  节选后的《麦天》约1200字。文章体现了现代人对田园生活的一种眷恋,对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回味,体现着劳动之乐、亲情之美,作者用鲜美生动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情深意长的乡村麦天曲。
  生活是创作的不尽源泉。试想,一个没有对家乡和亲人的深爱,一个对家乡的风土人情观察得不够细致、体味得不够深刻的作者,如何能够写出如此打动读者的作品?
  在这篇散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素材熟练驾驭的能力。作品选取的都是平凡的小事:女儿麦收之前回娘家,农村集市上唱戏,收割机收麦以及收麦时节女人对男人无微不至的关怀,麦收过后的惬意……正是通过这些平凡小事,反映了乡村广阔的社会空间,反映了乡村在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一段进程。文中写道:女看娘的交通工具变了;麦客少了;收麦子用收割机了;收麦的时间缩短了……有人说,这样一味地歌颂难免有些做作,如今农民的生活依然很苦,城乡的差距依然很大,城乡不和谐的因素依然存在。依我看,这些现象我们都不否认,可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就认定农民的生活就是一团糟糕,农民就缺少城里人所具有的亲情、爱情乃至对生活的热情。作者正是因为有了对农民的热爱,有了对农民生活深刻的感悟,才有了这样一篇情意隽永的美文。
  《麦天》一文,最能打动人的除了我们很容易感受到的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还有乡下人独特的浓浓的情意。虽然麦收时节到了,可女儿总也不忘回去看看养育自己的白发亲娘,而麦收过后,老母亲要“放下架子”来看女儿了,母女情深啊。纯朴的民风,特有的民俗,感染着每一个读者。而文中所描绘的女人对丈夫的百般体贴,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女性的传统美德,她们没有甜言蜜语,可她们有一颗美好的心灵,有一双灵巧的手,她们疼爱自己辛苦劳作的丈夫,把自己满腔的爱情化作丈夫口中美味的饭菜,化作对丈夫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麦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质朴的关中风景图,而这幅图画的描绘,正是由于作者技法的高超,使我们读来深感其内蕴绵长。“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作者描写关中麦收情景,选取了麦天富有代表性的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进行描写,那黄黄的麦浪,鲜红的收割机过后,看到的是麦茬,嗅到的是麦秸香,明丽的色彩,典型的场景;开篇便运用鲜活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气息,这浓浓的麦香贯串全文始终;文中还多处运用比拟、比喻等修辞方法,使得文章韵味十足。
  文章最后写道,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是啊,麦天里,农民忙碌劳累,他们洒下的是汗水,收获的是喜悦。
  作者用他饱含深情的语言描绘了那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朴与和谐,这些无一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曲《麦天》,情深意长,令人回味无穷。
  
  原题及参考答案
  
  1.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女看娘的交通工具变了;麦客少了;收麦子用收割机了;收麦子的时间缩短了。表现了乡村在向现代化发展(或表现了农村的进步)。
  2.“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答: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3.“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答: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4.文章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
  答: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厚、和谐。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