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一曲热爱和平的颂歌

作者:张秀平




  2007年四川省高考语文试卷的散文阅读,选取了当代名家赵丽宏的《焰火的变奏》。选文轻灵优美,而又不失厚重深沉,同时典雅规范,非常适合命题。在文中,作者以其独特的眼光,通过看焰火联想到炮火,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文章意蕴深远,发人深思。
  文中,作者运用了联想、比喻及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使得有限的字句之间,包含了丰富的内涵,起到了感人至深的教育效果。
  丰富的联想。在喜庆之日,放焰火、看焰火本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而作者却能深入思考,从看似平常的小事中挖掘出深刻的主题来,充分体现了散文以小见大的特点。作者从焰火联想到战争中的炮火,联想到密如“飞蝗”、多如“黑鸦”的炸弹,联想到炮火连天的年代里的生灵涂炭、血肉横飞,联想到年轻的母侵被炸死在火车站的站台上,旁边有一个幼小的孩子正在惊惶地大哭,而孩子的身盻,烟和火还在弥漫……这一系列的联想,让身处当今和平年代的读者不由得痛恨那给人们带来无尽苦难的连年战争,从而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所以作者说自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意在提醒我们:在享受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苦难的历史。
  精巧的比喻。作者把射向天空的焰火比喻成“活泼的蝌蚪”、“犀利的鸣镝”,写出了焰火之美;再如,把战争年代多如牛毛的炸弹比作“飞蝗”、“黑鸦”,写出了战争之恶。这样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不但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体现了作者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时的细致入微,以及驾驭语言、抒发情感的过人之处。
  新颖的象征。象征就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这种手法富有文学性,富有美感,比较含蓄。文中用炮火象征战争、灾难和死亡,用焰火来象征和平、欢乐和繁华。作者的意图就是要让人们牢记和平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作者在文章的最后,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来收束全文,“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运用象征手法来写,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深刻的事理浅显化。
  散文是智慧的结晶,哲理的升华,历史的记录。散文内涵的美,恰恰在于一种生活的本色,一种历史的质地,一种不容矫饰的朴素。“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让学生多读这样的好作品,就会使他们将读的“感悟”变成写的“感悟”,在审美感受和审美趣味上得到本质的强化和提高。
  
  原题及参考答案
  
  1.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
  答:以“静”衬“动”,反衬了随后施放焰火的热闹;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结合,共同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
  2.为什么作者一方面说战争的“噩梦”与眼下的美妙火焰没有关系,另一方面又说自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
  答:炮火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和平、欢乐、繁华的象征,它们分别指向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作者说自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意在提醒我们:在享受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苦难的历史。
  3.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结合原文简要回答。
  答:从空间上,夜空与湖泊两相映衬;从时间上,现在与过去交织与碰撞。
  4.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
  答: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