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欣赏

作者:钱吕明 曹伯高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雅俗共赏的七律名篇,人们欣赏的目光大多在中间两联上逗留,对最后一联,则极少留意,这是很可惜的。
  白居易是带着孩童般好奇的目光去游湖的,也是带着孩童般好奇的目光来写这首诗的。“几处早莺争暖树”,“争”字,自然是见孩童之所见,“几处”,就更是儿童寻春心理的反映,尤其是“谁家”的追问,就更加显得淘气可爱,哪有一点道貌岸然的刺史的影子,分明是天性好动的童子,刚刚脱开先生的束缚,见到树也欣喜,见到鸟也惊奇,更何况是美木佳卉,新莺乳燕;更何况是西湖;更何况是西湖的早春;更何况还有“渐欲迷人眼”的“乱花”,这花中的处子,比姹紫嫣红更迷人;更何况还有“才能没马蹄”的“浅草”,这新春的嫩绿,比芳草萋萋更令人心动。湖光山色,清新诱人,盎然生机,旖旎满目。这西湖的早春,恰似待字闺中的西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天下三分早春景,二分无赖是西湖。
  但白居易的用心不在这里。诗人“最爱”是湖东,“绿杨阴里白沙堤”。这里,想必印满了诗人的脚印,“行不足”三字,可以想见诗人流连忘返的身影,可以看出诗人痴迷的目光。至于这里到底有多美,诗人没有说,也没有必要说,因为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已经让你充分享有了西子湖的优美,已经极尽烘托之能事,诗人留给你充裕的想象空间,让你通过已有的美景,想象诗人“最爱”的湖东,想象绿杨依依的白堤,想象游人如织的盛况,想象诗人陶醉的情形。这是极为巧妙的不写之写,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衬托有正反之分,反衬人们容易读出,正衬常常会视而不见,其实,正衬是更富有表现力的文学手法之一。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