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天道与人道”话题作文训练

作者:佚名




  话题
  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孔子
  有的,还给他更多;没有的,连他已有的也剥夺了——福音书
  
  请以“天道与人道”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天道”本是古代的哲学术语,不同派系有不同看法(观点),“人道”也是一个含义多重的抽象名词。该话题是并列短语,我们写作时要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是为文的重点。根据摘引的文句,可以揣度天道近乎理想,人道折射现实。现实总有缺陷,而理想熠熠生辉。譬如不论先贤老子、至圣孔子均强调个人和无限宇宙的契合无间,而现实是天地万物并非与我为一,是“损不足以奉有余”。为文若剖析社会现实,引起读者反思,必将予人震撼。
  
  佳作展示
  人·佛·天
  闭眼,我时常会做这样一个梦:古寺、清钟、曲径、禅房。木制佛像浑圆的手,慈爱的唇。步履匆匆的行人,千年前姑苏城外那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
  我年幼时在大殿内因为害怕肃穆畏惧死寂而掉下眼泪,我今天在森林公园里吟诵“渺沧海之一粟”,听见真实的回音……
  人,佛,天。中国古代的儒、佛、道的思想凝结成一个个真实的文字。我未能安静地坐在桌边去苦读“四书”和佛经,我在一个初夏的清晨漫步在城里一座古寺前的滨江大道上。
  夏天被风吹得格外干净,纯洁得如这个世界。人潮,想起物理课上老师无数次地让我们将自己设想成一只只蚂蚁,有时我会想,蚂蚁在人眼里就如人在天眼里一般渺小,但在天看来,蚂蚁和人应是平等的吧……教徒,那一个个背挎着黄色布包的中老年妇女。宗教是什么?佛教又是什么?教人忍耐,教人禁欲,教人行善。宗教是非科学的,但它不是无知的。从小我就对这些教徒产生了一种崇敬之情,因为我知道什么叫“善良”。全球有2亿佛教教徒,就有2亿颗至净至真、至善至美的心。
  我会不自觉地走进古寺,去寻找另一个我,在这个偌大空间的尽头。今天,我未能如愿。又一个人潮:僧侣、教徒,他们的队伍密度很大,却很整齐,我可以清楚地看见随之同行的乌龟——只是被装在麻袋里。放生?是的,我想起了《西游记》中那条被给予自由的红色鲤鱼。
  放生,理所应当。
  天,本就想赋予一切以自由,虽然这不绝对,但至少人与物应当是平等的。
  不知是天或人的过错,这未能实现,于是,佛的嘴角边露出一丝笑纹,从莲花宝座上缓缓起身。
  我随他们,随佛的灵魂来到江水边。下水的乌龟激起圈圈涟漪,诉说着自由,平等,善良,一阵风,一缕阳光……
  远处,一位年轻的母亲牵着她年幼的儿子,他们离江水很近很近,仿佛一阵风就可以让他们随波而去。然而,母亲紧紧握着儿子的手,儿子小心捧着乌龟,他们弯下腰,风儿吹鼓母亲白色的连衣裙,像帆,我猜到乌龟回家了,母亲微笑着……
  回首仰望那矗立数百年的秀气的塔顶,熠熠生辉。
  我沿江向东行去,水天相接。
  下一幕开始灼烧我刚刚被感动洗亮的眼睛:网!带着满足的微笑又似乎永不知足的男人们。他们离江水很近很近。但我能听见他们惊喜的声音:“这只可以卖到一个好价钱!”乌龟蠕动的足,有着清楚的轮廓。
  再回首,塔顶四周的天,一片灰色。
  我沿江回头西行,水天断带。
  再遇见那对母子。“妈妈,我一定会考上一个好大学,对吗?”“是啊,孩子。妈妈从前告诉你,善有善报。”
  再遇见那位男人。“买一只乌龟吧!保佑你全家健康!”
  乌龟说:“我本就一无所有,为什么不能乞求哪怕是一天的自由?”
  人说:“我承认我拥有。但我要活得更好,乌龟有我重要吗?”
  佛沉默,对人,他已无能为力,尽管他的面前是永不熄灭的香火。
  天不语,心里默念自我的信条:“损有余以补不足。”
  我不再做那样一个梦。
  
  简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然而现实中奔走的芸芸众生,心灵总不免沾上尘埃。于是那永不知足的男人用网便网住了龟的自由、灵性。佛无语,天无言。沉默是应对,也是无奈的抗争。文章撷取生活中寻常片断来加以点染,竟能做到生机无限。语句形象精彩,情感深沉蕴藉。“我不再做那样的梦”、悲夫!
  (吴国祯推荐)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