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大体第一

作者:[唐]赵 蕤




  臣闻老子曰:“以正理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荀卿曰:“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傅子曰:“士大夫分职而听,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则天子拱己而正矣。”何以明其然耶?
  当尧之时,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田官,夔为乐正,垂为工师,伯夷为秩宗,皋陶为理官,益掌驱禽。尧不能为一焉,奚以为君?而九子者为臣,其故何也?尧知九赋之事,使九子各授其事,皆胜其任以成九功。尧遂乘成功以王天下。
  汉高帝曰:“夫运筹策于帏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约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
  故曰,知人者,王道也;知事者,臣道也。无形者,物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鼓不预五音,而为五音主;有道者,不为五官之事,而为理事之主。君守其道,官知其事,有自来矣。
  先王知其如此也,故用非其有如己有之,通乎君道者也。
  人主不通主道者则不然。自为之则不能任贤,不能任贤,则贤者恶之,此功名之所以伤,国家之所以危。汤武一日而尽有夏商之财,以其地封,而天下莫敢不悦服;以其财赏,而天下皆竞劝,通乎用非其有也。 
  故称,设官分职,君之体也;委任责成,君之体也;好谋无倦,君之体也;宽以得众,君之体也;含垢藏疾,君之体也。君有君人之体,其臣畏而爱之,此帝王所以成业也。
  我曾听老子说过:“以正规的办法治国,以奇妙的办法用兵,以无为的办法来夺取天下。”荀子说道:“做君主的,以善于管理别人为有才能;普通之人,以自己能干为有才能。”傅玄说:“让士大夫忠于职守,服从命令;让诸侯国的君主分到土地并守住它;让朝廷三公总揽天下大事并参政、议政,那么天子就可以拱手治天下了。”这个秘诀是如何知道的呢?
  在唐尧时代,舜作司徒,契作司马,禹作司空,后稷管农业,夔管礼乐,垂管工匠,伯夷管祭祀,皋陶判案,益驯化作战的野兽。这些具体的事尧一件也不做,为什么能悠悠然地做他的君主?而这九个人为什么会心甘情愿俯首称臣呢?这是因为尧懂得这九个人的长处,然后量才使用,而且让他们各自成就了一番事业。尧依靠他们成就的功业而统治了天下。
  汉高祖刘邦说:“运筹帏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定国安邦、安抚百姓、供应军需、保证粮道通畅,我不如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豪杰。但是我会任用他们,这就是我夺取天下的原因。”
  所以说,知人,是王道;知事,是臣道。无形的东西,是有形万物的主宰;看不见源头的东西,是世事人情的根本。鼓不干预五音,却能作为五音的统帅;掌握了君道真谛的人,不去做文武百官各自负责的事情,才可以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做君主的谨守这一准则,政府官员知道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正因为君主通晓这个道理,所以他才会把不是他自己的东西当作自己的一样来使用。善于这样做的,才算懂得了君道。
  那些不明白君主之道的统治者就不是这样做了。他们往往事无大小,都要亲自做才放心,因此不会任用有才德的贤人。不用有才能的人,有才能的人就会讨厌他。其最终结果,只能是功名、事业受到伤害,国家、社会出现危机。
  从前,商汤、周武消灭了夏桀、纣王,一旦拥有了夏、商的所有国有财产,就把土地封赏给有功的大臣,举国上下没有不心悦诚服的。用亡国者的财产赏赐功臣,整个国家的臣民都会拼死效命,这就是懂得如何处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的做法。
  
  所以说,设置官员,分清职责,是为君之根本;委任官职,按职责成,是为君之根本;爱好谋略而乐此不疲,是为君之根本;宽厚待人而深得民心,是为君之根本;含污纳垢,虚怀若谷,是为君之根本。君主有君主的职责,能够做到这几点,文武百官就会对他既畏惧又敬爱,这就是君主统一大业的根本。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人为能者 官:管理
  B.何以其然耶 明:阐明
  C.不粮道 绝:使……中断
  D.而天下皆竞 劝:勉励,引申为“效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无事取天下 ②予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B.①无端者,事本也 ②填然鼓,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①人主不通主道则不然 ②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①不能任贤,贤者恶之 ②向吾不为斯役,久已病矣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是阐明明君要有“拱手治天下”的胸襟或才略的一组是( )
  ①以正理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②有道者,不为五官之事,而为理事之主
  ③自为之则不能任贤
  ④知人者,王道也
  ⑤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
  ⑥使九子各授其事,皆胜其任以成九功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④⑥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为君之道要鞠躬尽瘁,对国家大事要亲历亲为,这样国家才能大治,才不会让没有才能的庸人或小人乱政。
  B.明君治国,首先要知人善用,让他们各得其所,并合理设置官员,分清他们的权力与责任,以此才能“乘成功以王天下”。
  C.“知人者,王道也”,即君主要擅长管理文武百官,使文武百官忠于职守,服从命令,以达到“君守其道,官知其事”,从而“拱己而正”。
  D.文武百官各司其职,君主不必“自为之”,否则,就会出现“功名伤,国家危”的局面。君主要奖惩分明,这样才能“天下莫敢不悦服”,“天下皆竞劝”,帝王才能“成业也”。
  5.翻译下列句子。
  (1)以正理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2)汤武一日而尽有夏商之财,以其地封,而天下莫敢不悦服。
  
  参考答案
  1.B(明,知道、明白。)
  2.D(A.介词,用、凭借/介词,在;B.助词,的/音节助词,无实在意义;C.助词,……的人(统治者)/助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译;D.连词,那么)
  3.C (③是不明白为君之道的统治者所作所为 ⑤说的是萧何)
  4.A(不是明君所为,因其最终结果,只能是功名、事业受到伤害,国家、社会出现危机)
  5.(1)关键词:“以”、“正”、“奇”、“无事”
  (2)关键词:“一日”、“悦服”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