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秋赋

作者:从维熙




  人生如同一丝游云,一片落叶;云与天宇的相栖是短暂的,叶与树的相依是匆匆的。唯其短促,人生四季的秋时,才有了特殊的音韵。果实成熟了,在枝杈间露出了迷人的色泽;但是那美丽的瞬间十分短暂,随着叶片的坠落,它告别母体的时刻已然来临。那是一种忧伤的别离,无论是醉红了脸的高粱,还是白了头冠的芦苇,它们从萌芽到吐穗,都经历春夏季节的风吹雨打,待到生命璀璨到极致的时刻,它们便到了与母体生离死别的日子。
  树若有知,是感伤的。果实如若有情,也是恋栈的。
  但是自然界的别离——无论是游云告别天空,还是果实坠离母树,在感伤的别离中,还蕴藏着再一次聚会的希望。记得儿时听过的童谣中,对自然界的生命循环,就有如下的描述:“长生不死狗尾草,草籽随风满天飘;可爱鲜红大蜜桃,为它送情把核抛。”草籽被风吹到四面八方,桃核被人们抛向新的地域,它们在秋天虽然死了形体与灵肉,但到来年春时,那桃核又从大地上萌发出树苗,各种草木历经枯黄以后,再一次轮回生长,萌芽、拔节、开花,果实便在来年秋日,又一次眩目于枝头,因而那落叶与落果抒写的秋韵,是一首“长相思,永不离”的恋歌。
  人类与大自然相比,感情的天平是倾斜的。母亲从分娩后代那天起,便盼望着儿女们快快长大,期望着男儿成为挺拔伟岸的山,女儿成为碧波粼粼娟秀的河;岂不知儿女们长大一天,她们就接近了秋日一天,待儿女们像燕子出巢,飞向天南地北的时日,秋色也就染白了她们的发鬓。
  我走在街上,每每见到白发染鬓的老人,我总是联想起果实坠地的老树,想起那飞絮已去的芦苇。她们空了枝头,死了当年曾有过的美丽,像是天上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云霞,像是枯树在田野四向飘零的落叶,但是不同于云霞和落叶的是,大自然永远不知疲惫地周而复始,而人类自身,则无一例外地都要回归到天宇的尽头。
  那儿是寂寞的冬季,是白雪覆盖着的荒原,如同是一张无限大的冰床,他们静静地休眠在那银色的梦幻里,在咀嚼着往昔的春时夏日的欢乐之后,丛立在他们面前的,不是再生一次或几次的美丽轮回,而是生者为悼念死者而树起的墓碑。这就是人类自身一首永恒的秋赋,如果也把它谱成一首歌,那该叫做“长相思,永别离”。我不知道莫扎特的《安魂曲》是不是写在秋天,但其中的每个音符旋律,都充满了秋色的悲凉。
  唯其人生如流萤般的短促,人类才更加珍惜生命自身。中国文化格言中,有许多是警示人们热爱生命的。比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人生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曹孟德当年在江涛滚滚的赤壁横槊赋诗时,吟唱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同是这个曹孟德,也写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诗章。这些格言和诗章,都是激励人的生命从有限向无限延伸,以不负来去匆匆的人生。
  时至秋时,眺望窗外,在秋雨迷离中遥见枝头绿色凋零,对镜自视时又见发鬓添霜,便有感而发,涂鸦此《秋赋》短章,用以自勉自励。
  (选自2006年12月6日《文汇报》)
  
  1.从全文看,“秋赋”有怎样的含义?
  2.为什么说“那落叶与落果抒写的秋韵,是一首‘长相思,永不离’的恋歌”?
  3.为什么说“人类与大自然相比,感情的天平是倾斜的”?
  4.作者引用中国文化格言诗章,这有什么好处和作用?
  5.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先用两个比喻来说人生的短促,正因为人生的短促,人生之秋才有韵味,接着宕开笔墨写果实的离别。
  B.自然可以历经枯黄,再轮回生长,萌芽、拔节、开花,果实眩目于枝头,而人类不能,自然缺乏人类的无私和感情。
  C.作者在写人生“长相思,永别离”之歌前,先写了自然的“长相思,永不离”之歌,这突出了人生之歌与自然之歌的不同。
  D.“人类自身,无一例外地都要回归到天宇的尽头”一句的意思是说,人不可能像自然那样周而复始,有轮回,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走完了,也就到了尽头。
  E.文章由自然的秋天到人生的秋天,行文流畅,想象丰富,情节跌宕多姿,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
  
  参考答案
  1.由自然的秋色联想到人生的秋天,由此勉励自己和读者要珍惜生命,不负来去匆匆的人生。
  2.虽然果实会坠离母树,这是感伤的别离,但还蕴藏着再一次聚会的希望。
  3.①人类自身,无一例外地回归到天宇的尽头;②人类没有像果实一样的美丽轮回。
  4.①激励人们珍惜生命自身,不负来去匆匆的人生。
   ②体现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使主题更鲜明。
  5.BE(B项中“自然缺乏人类的无私和感情”,原文没有这样的比较;E项中“情节跌宕多姿”不正确)
  (姚海婴)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