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高校传统文化课陷入教学盲区

作者:佚名




  随着传统文化热的不断升温,传统文化相关课程近年来也被高校普遍纳入了“通识”教育体系。90%的高校都开设了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但都效果平平。
  师资问题是高校传统文化课程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学者们向记者表示,讲传统文化,首先不能讲成戏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很多精髓只能自己懂了透了,才可能讲得精彩。现在的情况是,教传统文化公共课的老师大都是中青年教师,其中很多才刚刚毕业,“很多都没有原原本本读过十三经,也很少有人通读过二十四史,能把先秦诸子的书读完的人也少见,自己都半懂不懂,怎么教学生”?虽然师资方面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如果没有意识,不加强培训,尤其是加强对部分理工科院校公共课教学部老师的培训,那么师资将是制约传统文化课程质量的根本性问题。
  “探讨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没有绝对意义,有没有优秀的教师是第一位的。”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思和教授提醒,培训之外,如何用制度来保证优秀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是关键。
  高校传统文化课程建设面临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材问题。现在,专门为传统文化通识课编写的教材比较少,更多的是比较专门的教材,比如大多是专为中文系
  学生的专业课编写,而非为非本专业学生编写的通识教材。即使在为通识教育课编写的传统文化教材中,也普遍存在着“大而空”的问题。就像中央民族大学的学生
  反映的那样,现在的传统文化课教材一般都是泛泛的文化通论,没办法提起学生的兴趣。对此,陈思和认为,“文化”是非常广泛的,泛泛而谈还不如不说,“通识、概论不适合做文化素质课的设课角度”,“教材应该以实的为主,以问题带经典作品原文,以作品印证问题”。怎样把教材建立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再来进一步探讨问题,或者通过探讨问题,引起学生进一步阅读文本的兴趣,也就是说,既不能一味讲空论,也不能仅仅编个作品选就丢给学生,而是两者的巧妙结合。
  一位南开大学的教授承认,“传统文化课如果与现实完全不相关联,自然教学效果不好”。他认为,传统文化课程被接受需要有一个发展时段,需要在新时间语境下的重新阐释。“要把传统文化课与现实的密切联系提出来,提升学生的眼界,丰富他们的思维方式,学生才会觉得有收益”。
  看来,传统文化课的课程体系和讲授方式也需要进一步的规范,但“规范不是限制”。现在传统文化课几乎都是“因人授课”,老师想怎么开就怎么开,哪方面懂得多就多讲一些,不懂的就少讲甚至不讲。这也是因为传统文化课程涉及面太广,另外也没有统一教材样板所致。同时,也缺乏专家将其作为正规课程来建设。到底应该怎么讲,讲什么,面对文科生、理科生不同的知识结构,怎么讲才能激发不同学生的兴趣,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下一步要关注的。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传统文化课都是一个老师从头讲到尾,一个人把各家各门、从先秦到清代,从天文地理到易、道、佛,从服饰文化到琴棋书画,一一讲通,是完全不可能的,除非乱讲或者照本宣科。对此应该进行群体式教学的改革,每个老师选择最专长的专题和相应文本,可以“群体互补”。现在,四川大学的实验是,每学期都有来自中文、历史、哲学等不同系部的十几位老师同时开课,学生可以选择不同专题来上课,学有专长才能真正讲得透。
  另有学者提出,传统文化通识课还存在着盲目通俗化的误区。“古代文化有其特定语言——如果不从古汉语的角度来理解传统典籍,就会理解不好;同样,完全用白话文来翻译典籍,也学不好典籍。比如,一本《诗经》无论如何翻译,都像打油诗。”这位学者提出,在上传统文化通识课时,翻译应只在必要时作为辅助,应该更多地从注释来理解典籍。
  (选自2006年12月6日《中华读书报》)
  
  1.下列不属于“传统文化课”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的一项是()
  A.师资问题B.教材问题
  C.课程体系和讲授方式D.典籍翻译
  2.下列不属于“高校传统文化课程教材问题”的一项是()
  A.专门为传统文化通识课编写的教材比较少,更多的是比较专门的教材。
  B.现在的传统文化课教材一般都是泛泛的文化通论,或编个作品选。
  C.传统文化涉及面太广,教材的编写普遍存在着“大而空”的问题。
  D.传统文化课与现实完全不相关联,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A.随着传统文化课程被高校普遍纳入了“通识”教育体系,传统文化热也不断升温。
  B.接受传统文化课程需要有一个发展时段,仍需要在漫长时间语境下重新阐释。
  C.不同系部的老师同时开传统文化课,是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通行的讲授方式。
  D.上传统文化通识课时,翻译只应作为必要的辅助,应更多地从注释来理解典籍。
  4.依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提升学生的眼界,丰富思维方式,把传统文化课与现实联系起来,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B.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根据不同学生知识结构进行教学等课程建设问题是传统文化课专家关注的。
  C.传统文化课应进行群体式教学的改革,老师选择最专长的专题和相应文本,学生收获也会更多。
  D.要把各家各门、从先秦到清代,从天文地理到易、道、佛等,一一讲通,只能是乱讲或者照本宣科。
  
  参考答案
  1.D(原文在二、四、六段分别用提示语言告诉读者传统文化课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
  
  2.D(这是教学问题,不属于教材建设问题)
  3.D(A项来自第一段,因果颠倒了;B项是在“新时间语境”而不是“漫长时间语境”;C项原文只有“不同系部的十几位老师同时开课,学生可以选择不同专题来上课,学有专长才能真正讲得透”的说法,而且只是四川大学的实验)
  4.C(A项原文应是“学生才会觉得有收益”,B项,这也是传统文化课教师要关注的,D项缺少“一个人”的前提)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