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细微之处见精神

作者:陈立起




  读过了《祝福》,祥林嫂那“手中的破碗”、“开了裂的竹竿”、“木刻似”的脸、“间或一轮”的眼睛……能不让你顿生同情?读过了《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滚楼梯”时的“潇洒”与独特的心理活动能不令你发笑?读过了《荷花淀》,“水生嫂们”欲探望丈夫时那些各具特色的、莫名其妙的“理由”陈述又怎不诱你回味?
  他们为何栩栩如生?除了典型的环境给他们提供了演练的舞台,除了得力的情节令他们的演练逐步铺开,那就是用好了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肖像神情,行为动作,心理刻画,语言描写,环境烘托。而有关这几个方面的“细节描写”是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中常用的刻画人物的手法。请看下面之例:
  1.《荷花淀》的“话别”一节,当水生嫂听到丈夫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队上去了”之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一“放”一“吮”,含蓄地反映了人物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活动:既感到突然,又似乎意料之中;既感到光荣而兴奋,又兼有难舍与心疼。
  2.《祝福》中多处描写了祥林嫂的眼神:初到鲁镇时是“顺着眼”;第二次时“她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最后是“眼珠间或一轮,还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从其眼神的变化中,我们不仅能够察知她的精神状态,亦可发觉生活的苦难在她身上烙下的深刻印记。
  那么,什么是细节及细节描写呢?
   “细节”即细小的情节,是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细节描写就是指抓住文章中能对人物、主题起重要作用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人物的细小动作、简短的话语、细微的表情、环境中的细小物体)进行提炼“点化”( 如上面片段中的“吮”与“顺着眼”)或细微描摹。
  细节描写的主要作用有三:刻画出真实、生动、丰满、深刻的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的性格;创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揭示人物瞬间心理复杂微妙的感情活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丰富作品内涵,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请看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中的一处典型细节描写:
  黛玉拜见贾母之时,贾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随之,“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说到伤心处,贾母还“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而后,“来迟了”的王熙凤见了黛玉,在一番“悲喜转化”之中,“用帕拭泪”;后来,宝玉见到黛玉后因其无玉便狠命摔玉、骂玉,且生气而哭得“满面泪痕”。
  这其中的“哭”可谓耐人寻味,笔者试作如下赏析,以显其细节描写之趣。
  
  众“哭”之相显品性:
  清代“大腕”曹梦阮“披阅十载”倾力打造的《红楼梦》可谓中国文学艺术峰巅的璀璨明珠,博大精深,以百科全书誉之实不为过。其成功之处数不胜数,仅品其第三回“哭”之“细节”,便有“愈探愈出”之感。
  其实,林黛玉一进贾府,便引发了一场“哭”之连续剧,直到宝玉见到黛玉后因其无玉便狠命摔玉、骂玉,且生气而哭得“满面泪痕”,这一场庞大的哭剧才算是煞了尾。
  从上面所引细节看,乍想众人哭情,不应有重大不同;而细品各自哭态,始觉确有不同内涵。我们姑且先来分辨一下哭之真假:
  真哭的有贾母、黛玉、宝玉,假哭的应是“地下侍立之人(王夫人等)”、王熙凤。
  真哭自有真哭的道理。贾母的“大哭”,是外祖母疼爱与怜惜外孙女的真情告白;而贾母的“呜咽”,又是母亲对女儿挚真亲情与念怀的自然流露,印证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哀。而此时的黛玉也“哭个不住”,乃是她见到外祖母之后想到了自己已经丧母、孤苦伶仃、行将寄人篱下的凄惨身世,既是亲情缺失而又复得的悲喜交织,亦是她多愁善感个性的如实体现。宝玉见到了黛玉,一见倾心(亦有“木石前盟”之缘),而看到那“通灵宝玉”竟连“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怎不令他难过?他为此而摔玉,骂玉,以至哭得“满面泪痕”,这真切地表现了他追求平等的愿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叛逆”性格及思想。总之,亲情,钟情,前世姻缘情……让他们没有办法不哭。
  假哭亦有假哭的目的。王夫人等见到贾母一哭,便“当下”“无不掩而涕泣”,反应之迅速,动作之齐整令人佩服。他们是否真的受到了氛围的感染?真意的成分能有几许?应当说微乎其微吧!试想,黛玉是初进贾府,之前彼此应是素不相识,连面都没见过,又有何感情可言呢?但是,既然贾母已经不顾自己的“身份与体面”而“大哭”起来,营造了哭的强烈氛围,他们还有何顾忌?关键是,此时若不哭吧,难以与“老祖宗”的表现相称;若哭吧,又动不了真情,故而“掩面”一词也就显得至为紧要了。其实,“掩面”真的是个很好的方法——虽难见哭之“实”,却有哭之“形”,真哭假哭贾母都看不见。所以,他们简直是在“做戏”或者“作秀”,并且都是做给贾母看的。这不仅反映出了贾母在贾府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更反映出这些人的迎合、顺随之态。
  细心的读者自会发现,王熙凤与王夫人等不同,她是“用帕拭泪”。想来,她也应与王夫人等一样对黛玉无感情可言,但也不能不哭啊!不然,怎么进一步获得贾母的青睐?又如何投合贾母“凤辣子”的“戏谑”与昵称?她能够围绕贾母的言行变化而迅速变化着自己的情绪——先是“喜转悲”,而后又“忙转悲为喜”,实乃一个“变脸王”啊!因而,她又怎能不会比别人哭得更“痛”、更“真”些呢?于是,她便寻了一个道具——帕,可千万别小看它:有了这只“帕”,有泪无泪都不怕!
  中心不戚,哭而无涕。一般来说,人不伤心是不会落什么泪的,那么,王熙凤能否让怜惜的泪水流出她的“丹凤三角眼”、淌过“粉面含春”的脸而侵犯她的“丹唇”吗?显然不能。否则,何必再借“帕”这一道具来演戏呢?所以,王熙凤只好借助这只帕,给人(主要是给贾母)一种好像的确有泪需要揩拭的感觉,同时也利于显示自己老祖宗之下、众人之上的权要地位?故而,她完全是在“装”,并且是装给贾母看的,极尽其逢迎讨好、随机应变之能事。其演技之高,实在令人折服,与王夫人等相较,确实技高一等,艺胜一筹。
  这部“哭”的连续剧,由黛玉激情创意,贾母可谓真情总导演,黛玉、宝玉的哭技高低因于真情倾注;而王夫人等、王熙凤是真的在演戏,哭技高低决定于演技之优劣。细心的观众应能看出,并且有理由如此推想:这貌似的“花柳繁茂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岂能容得下一个千里迢迢前来栖身的弱女子?其未来的“征程”上怎不会“风刀霜剑紧相逼”?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