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我们怎样适应被污染了的环境

作者:王学安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生存的环境越来越恶劣,根据达尔文适者生存的进化论点,人类必须适应变化了的客观环境,否则人类就会像恐龙一样从地球上消失。我们怎样适应被污染了的地球环境呢?朱宏的微型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那就是改造我们的器官。研读这篇小说,笔者以为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构思新颖。这篇小说是表现环保主题的,但作者没有从如何爱护我们的环境入手,写怎样去改造客观世界,而是进行逆向思维,提出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让我们的人类去适应被污染了的地球环境。这种看似荒诞的构思,却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告诫我们必须爱护我们的地球,否则就只能改造我们的生理器官了。
  二、想象丰富。作者在写改造我们的器官的时候,通过魏博士的逆向思维。为我们勾勒了他改造人类器官的详细规划:从“改造泌尿系统.使它适应污染的水”,到改造消化器官,让“人们的肠胃更能够很好地吸收蔬菜中的残留农药”。从“改造我们的听觉器官”,从而“在噪音很大的工厂附近也能安静地睡觉”,到“改造体温系统”以适应全球变暖的气候环境……总之,按照魏博士的丰富构想,通过对人类器官的全方位的改造,从而使我们适应日益被现代社会破坏了的地球环境。试想,如果我们真的按魏博士的设想改造我们的器官成功了,那我们人类还叫人类吗?目前世界上还没有适应这样环境的物种呢!作者通过这种荒诞的想象,更加反衬了我们生存环境的恶劣。
  三、主题深刻。作者通过医学博士魏某试图改造人类器官的荒诞构想,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当前我国环境破坏的严重程度。通过魏博士走火入魔的、钻牛角尖式的科学研究,表现了人类在工业化过程中对环境破坏的无可奈何;通过魏博士的焦虑和紧张心情的描写,透露出环境的恶化对人类的压迫和戕害。如果说魏博士真的是个精神病人的话,那也是客观环境的恶化迫使这个环保专家变成的。而环境恶化的背后是经济利益的驱动。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类生活的更美好,如果经济发展了,我们的地球却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进而使人类异化为非人类,我们要这样的发展干什么?这就是这篇小说为我们揭示的深刻主题。
  四、选材典型。作者在小说中所选取的材料,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材料。用空气构成的改变,表现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严重程度;用人们耳熟能详的“苏丹红、二恶英”反映人类食品的变质;根据全球变暖的趋势预测人类未来的平均气温可能会高达39度……这些典型的材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深地感到我们所生存的环境是多么的恶劣,从而警示我们必须爱护我们的地球,不然,我们只能改造自己的器官了!
  这篇小说从反面警示我们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为,如果不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就必然要去改造我们的器官,二者必居其一。而我们的器官是不能改造的,因此这篇小说从反面警示我们,必须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作者于荒诞的情节中透露出严肃的主题:于平静的叙述中迸发出振耳的呐喊。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