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鉴赏短文的写作技巧

作者:文灵君 项 生




  2005年湖南高考语文试卷首创了一道三百字左右的赏析短文的写作题。2006年此题型继续沿用。这道题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它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审美能力及综合表达能力。2006年除个别地区的考卷在现代文阅读这一大题里,仍保留了传统的一道双选题外,其余均取消了这道客观题,取而代之的是增设了一道主题构思描写等内容的简答题,这一改动。明显是在向赏析短文过渡。从2007年的全国语文考试大纲中,也可以看出,这一题型将会在2007年普遍推行。
  面对这一全新的题型,考生们普遍感到棘手。考什么,怎么答,心里没底,甚至心存畏惧。那么在复习中怎么训练才卓有成效,在考试时能拿到理想的分数呢?
  其实,这道题目虽然从未接触过,好像有些茫然,但只要教师认真指导,教授方法。经过训练,仍然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首先要学会审题选题,且一定要有题目。
  根据自己对所鉴赏文章的阅读理解程度选择一个角度或话题,一般来说前面已经做了四道阅读理解题了,按理对所给文章内容有一定的理解了,在此基础上再作出恰当的选择,从最熟悉的角度去选题,不要选自己看起来陌生甚至根本不懂的题目来写,要保证对所选的题目有话可说,而且能够说得恰当准确。
  如2005年的湖南高考鉴赏题,指向性是非常明确的,命题已经界定了写作范围,即分析《贝多芬:一个巨人》一文中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和侧面描写,并且用主标和副标的形式给出了三个题目:“巨人”的述说——简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语言描写,“老狮”的画像——谈谈《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肖像描写,他者的视角——试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侧面描写。2006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稍做了变动,即取消主副标题形式,给出三个单一式题目——简析《在山阴道上》布局谋篇的技巧,简析《在山阴道上》联想的巧妙运用,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两年出题的共同点是,都很明确地要求考生从中选一个自己有话可写的题目进行赏析和写作。
  显然2005年的设题比2006年简单,考生只需挑选一个作答即可。而2006年的设题要求略高于2005年,由于单一式题目给出的只是鉴赏的范围。故考生最好自己再拟一个主标题,明确显示自己的文章中心。如果一时间无法拟出恰当的主标题,也必须从中选一个题目作为自己鉴赏短文的标题,切忌无题作答。
  如果试题难度再增大点,给定一个更笼统的范围,如试析《XX》的艺术手法,那么考生就要自己从文中找出其主要艺术手法和特色,并就此拟成主标题,将试题给定的范围做副标题,以给阅卷老师一个明确的“答复”。例:
  虚实相生相映成趣
  ——析《XX》的艺术手法
  无论是什么样的命题方式,考生都应记住给文章拟题。因为“题者,额也”,“题好一半文”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一个好的标题就是对文章观点的高度概括。一开始就给阅卷老师一个良好的印象。
  第二、要观点鲜明。有自己独到的评价。
  鉴赏,就必须有观点,有材料。这里的观点,就是你对这篇文章的某一方面的看法;这里的材料,就是你所鉴赏的这篇文章中能为你所用的相关文句。因此,你的鉴赏文章里,必须要有被鉴赏原文的“不完全引用”。
  一
  开门见山,画龙点睛。无论是鉴赏原文的主题思想,还是艺术表现手法,语言风格,都应该在鉴赏中明确无误地加以指出和揭示,也就是常说的点题。可采用“起笔开门见山,收笔画龙点睛”的方法来明确,突出主题,做到开宗明义,卒章显志。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叙—析—评”的过程。
  叙议结合,以议为主。鉴赏文写作要求引用、复述、评析等手法相结合,但这也十分容易导致“以引代议”、“以述代评”的典型错误。也就是说,引用不可过多,叙述不宜过细。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间接引用,但基本原则应该是“让原文的精华语言成为自己语言的一部分”,叙述原文的内容则应该运用概述的方法,不必拓展。
  第三、要正确使用术语。注意文采。
  术语准确,避免堆砌,在赏析文写作中,运用恰当的文学鉴赏术语是完全必要的,而且也是必须的。但要注意把握好度,切忌滥用和堆砌术语。滥用和堆砌术语容易导致术语的使用错误与混乱,这样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弄巧成拙。同时还要避免乱贴标签,乱戴帽子,牢牢把握住一点——提炼观点应该建立在对原文的分析之上。
  评析的术语与我们高中学习中古诗歌鉴赏的术语是一致的。在复习中应记一些相关术语,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第四、行文要条例化,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按照以往高考小作文的评分方法,基本都能将得分点加以量化,哪个点多少分,少一个点扣多少分等等,非常明朗。条例化的答题就能将得分点落到实处。所谓条例化,也就是把赏析中自己找到的观点条分缕析的列出来,再加以“叙一析一评”。
  在做到上述四点的基础上,具体的写作可按照下面模本或范式进行:
  开头段:整体感觉或认识一切人所要评析的话题。
  主体段:采用分论点的处理方式。写2—3个分论点。分论点的处理具体按照下面的基本模式:观点一例子(注意运用不完全引用)一评价(效果)。结尾段:总结,呼应开头。鉴赏示例:
  莫逃菊之下
  王 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中国的文士中,有几个能将自己的心澄清到只剩下南山之菊。来领略这一片悠然的风光?后世的“种菊”、“采菊”之风虽然不只一次地刮起,但那其中不是简单的仿效,便是别有所求,谁又能自我完善到如此境界,以至“欲辨已忘言”。我们不得不叹服他!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不求老林深境,只需结庐于俗世间,便能以一棵淡远之心遮去眼前繁华之乱。耳畔车马之喧,他不愧为中国隐士之开山鼻祖。能体会到这“心静山自空”的隐居文化之真谛,他虽不是唯一者,但却是第一人。我们不得不敬佩他!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宴如也。”面对晚年的落魄,竟能泰然到心中只存“不求甚解”的读书和不醉不归的饮酒,史上历来鲜有其人。然而在满朝皆是“指马为虎”的庸腐士大夫的晋朝,偏就出了这么一个人,我们不得不怜惜他!
  读陶潜之诗。我们可以叹服他;观陶潜其人,我们可以敬佩他。然而于这二者之外,我们还能怎样盛赞他?当一个童稚未开的孩子问其师“陶潜何人”时,老师可以回答他以上这些,但当那孩子再问道:“没做过别的事了吗?”老师只有愕然:他还做过什么?
  他还做过什么?也许连他自己也无法回答。因为他的心是“虚室”,是用来盛酒。盛书。盛菊的,容不下这类扰人的问题;抑或是因为当他决定“不为五斗米折腰”时,他便已做出了回答:即使什么也不做,也决不做势利小人。他成就了自己的“圆”,毫无瑕疵的“圆”,然而离“满”字却差得没有边际了!
  然而他又能做什么?面对官场丑恶,无需说齐家治国的雄心,就连洁身自好的决心都已属不易。陶潜在无奈中选择了后者,而就是这样一个带有让步性质的妥协却戏剧性地成就了一个历史的杰出!他将自己洗刷得这样洁净,保护得这样完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