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现代文鉴赏评价技巧点拨

作者:曹保顺




  在现代文阅读训练中,我们发现考生对信息筛选题大多得心应手。然而一旦涉及到理解并进一步分析鉴赏时。就会得分甚低。究其原因是考生不知如何下手,且答题不规范。为此本文结合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中鉴赏评价的问答类型,归纳了几种模式,提供一些可操作的解题技巧。
  
  一、人称表达类
  
  考查方式: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技巧点拨:(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第二人称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的作用。
  解题示例:(1)【2006年辽宁卷第20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附原文第五自然段: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
  (丰子恺《杨柳》)
  【答】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2)[2006年山东卷第16题]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附原文第一自然段: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朱增泉《文赤壁》)
  【答】强化(或“强调”“突出”等)了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或“强化了苏东坡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二、修辞方法类
  
  考查方式:针对一些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命题。
  技巧点拨:(1)确认所用修辞方法。这类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方法,在答题时点明所用修辞方法。(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方法的作用。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为了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为了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为了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3)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解题示例:(1)[2006年天津卷第19题]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毕淑敏《造心》)这句话。
  【答】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方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
  (2)[2006年江西卷第17题]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加以赏析。
  附原文画线段落: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式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棱的荒野者。
  (周涛《秋光里的黄金树》)
  [答]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
  (3)[2006年江苏卷第14题]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爱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
  附原文开头两段:
  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还真有些忘情:烟雨中一头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在路边,脚下是无边无际待耕的田野。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身后的木犁是另一件静物,犁把翘翘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铧斜插进泥土。耕作像是在不该停下的时候骤然停下——高黎贡山西麓的雨来去无定,说下就下说停就停,农事却不能等待。阵雨初停自不必说,稍小些就要抓紧犁田耙地。农人大约直到雨下得太大才去躲躲——不知是躲在某棵大树下眼巴巴地等着雨停,还是蹲在自家老屋屋檐下抽着旱烟?只有那头老牛留在那里,忠实而又无奈。人有时真是太粗心,为什么就让牛站在雨里的泥水之中?其实旁边就是一道弯弯的田埂,只几步就能让它站到干一些的地方。现在它只能一动不动。一任烟雨把它淋得透湿,浑身的短毛紧贴在身上,看上去倒比裸体更像裸体。雨顺着老牛的脊背直往下淌,头,角,嘴,穿着牛绳的鼻子,无望的眼睛,牛轭,滚圆的牛肚子,都在滴水,耷拉着的尾巴竞像一根水管。水流成线。
  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荫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飞盘旋。一动不动的老牛连眼都不眨。白鹭越飞越低了,通红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飞机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老牛“哞”地叫了一声,给老朋友打着招呼:地我刚犁过,有的是虫子!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牛的四周。那只胆大些的竞在牛背落下,单腿而立,引颈而望,活像个临时风向标。然后它开始走动,好似淑女优雅的碎步,在牛背上从尾部踱到双角之间,然后再次返回——或许它眼里的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条宽敞的步行街。
  (汤世杰《一幅烟雨牛鹭图》)
  [答]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第一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举例。第二段: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方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举例。
  
  三、行文段落类

[2] [3]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