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图说结构之功能

作者:刘春艳 宋宝锁




  编者按:这是一篇讲解应试技巧的绝妙文章,为学生回答结构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与标准。我们提醒诸位学子,务必认真阅读,仔细领会,甚至不折不扣地背诵文章要点。作者苦心经营的讲解内容与讲解方式,荟萃了语文专家的思想精华,每个阐述都是对一个结构问题的经典回答,连每句话都是试题答案所必需的。对照所有的高考结构类试题与答案,你会发现那些答案仿佛就是参照这篇文章拟定的。因此,我们隆重向诸位学子推荐这篇优秀的指导性文章。
  对高考现代文而言,考生要正确回答考题,或者说要正确地理解文章,就必须要准确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脉络,明白什么样的结构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对文章主旨的表达和艺术表现力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样,在回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才能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握,做到头脑清楚,心中有数。
  “结构”,原为建筑用语,指房屋的建造框架。“结构”用之于文章,是指文章内容的组织样式与内部构造,通常称之为谋篇布局。
  结构都是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产物。客观事物要求文章结构遵循自然,顺应物序,依从物理,水到渠成。主观认知则要求文章布局区分性质,辨明主宾,明确轻重,彰显主题。客观与主观的水乳交融,保证了结构的浑然天成,且使结构富有表现力。
  鉴赏结构可以分为两类:宏观鉴赏与微观鉴赏。
  宏观鉴赏,就是鉴赏整体结构的合理性、匀称性、严紧性、完整性与表现性。合理,是指合乎规律,顺理成章。匀称,是指分布均匀,比例和谐。严紧,是指层层相依,环环相扣。完整,是指充分完备,没有残缺。表现,是指主宾分明,主题突出。
  微观鉴赏,就是鉴赏文章局部语段在文章全局里承担的任务与发挥的功能。微观鉴赏的思维方向有四个:第一,与题目的关系;第二,与上文的关系;第三,与下文的关系;第四,段落主旨与表现效果。但是必须提醒的是:微观鉴赏的四向,是理想的模式,在具体的每篇文章里,因为语段所处的文章结构环境的不同,实际分析起来,可能缺少其中的一向或两向。
  
  微观鉴赏更见鉴赏者的工夫,在下面的篇幅中,我们将全力以赴地阐述这个问题。
  
  图说结构
  
  一、开头结尾
  开头与结尾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好的开头如同“凤头”,漂亮精彩,起势强劲,带动后文。好的结尾犹如“豹尾”,末势不减,响亮有力,留有余味。开头的功能在定调、定位、定向,结尾的功能在定型、定性、定效。
  1.文章开头
  开头处于行文发端,鉴赏方向有三个:与题目的关系,与下文的关系,段落主旨与表现效果。但是,具体阐释应根据实际的开头方法来确定。
  文章开头方法可以分为三类:直接点题、婉转点题与形象导人。
  直接点题的特点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简洁有力。这样的开篇语段,或开宗明义,统帅全文;或概括总体,总括后文;或先叙一语,统摄后文;或指出范围、对象,明确方向;或直抒胸臆,感染读者;或就题设问,引发联想,启发思考;或交代情况,点明动机,说明背景;或诠释题目,挖掘深意,明确观点;或引述谬论,树立靶子。
  
  婉转点题的特点是起笔分为两步,首先叙述、描写“引子”,然后扣住题目。“引子”多种多样,或是诗词佳句,或是寓言典故,或是名人名言,或是生活现象,或是奇谈怪论,凡是能与题意构成合理关系的,都可成为“引子”。“引子”分正反。“正”,是指那些与题目或主旨构成相关或相似关系的“引子”,其功能是为了引出话题,巧妙点题。“反”,是指那些与题目或丰旨构成相对或相反关系的“引子”,其功能是衬托正题,突出主题,强化思想,烘托情感,加深印象。“扣题”部分则是为了进入正题,或亮出话题,点明范围;或表明观点,统帅后文;或概括一语,统摄下文。
  
  形象导入的特点是形象生动真切,不直接扣题面,但暗合题旨。这样的开篇语段,或写景壮物,渲染气氛,为文定调;或描写环境,暗示社会,交代背景;或刻画人物,塑造形象,引人注意;或虚处落笔,表现思想,含蓄传情;或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启发思考。
  
  2.文章结尾
  结尾处于行文末端,鉴赏方向也有三个:与题目的关系,与上文的关系,段落主旨与表现效果。具体阐释也应根据实际的结尾方法来确定。
  
  结尾方法可以分成两类:自然了结和留有余味。
  自然了结,是顺应文章发展,自然合理的结束文章。这样的结尾,或总结全文,归纳观点;或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或画龙点睛,深化主旨;或抒发情怀,引起共鸣;或号召行动,鼓舞斗志;或指明方向,远瞩前景;或提出希望,殷切诚恳,亲切自然;或给予祝愿,表达感情;或表达怀念,留下情思;或交代结局,事完而止;或结尾点题,交代动机。
  留有余味,是为了强化主旨,深化情感,加深印象,获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而采取的特殊收尾方式。这样的结尾,或绘景状物,烘托气氛,渲染情感,加深印象;或景物象征,给人启示,发人深省,意味深长;或形象特写,激人联想,深化主题,感染读者;或意在言外,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或戛然而止,留下悬念,催人思索;或以问收束,突出主题,引人深思;或描写幻梦,凭虚传神,余味无穷。
  
  二、中间行文
  
  中间行文是文章最为重要的部分,因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大多都集中在这个部分,内容之间的排列组合关系也多彩多姿。根据文章学家的研究,我们综合概括为这样几个类型关系,供大家学习。
  1.总说与分说
  总说与分说之间,可以构成三类关系,一个是总分关系,一个是分总关系,一个是总分总关系。“总分”关系的“总”,功能是总摄、总括或总领“分”的内容,“分”的功能是详细展开或解说“总”的内容。“分总”关系的“分”,功能是为“总”作好充分的说明或具体的铺垫,“总”的功能是总结或概括“分”的内容。“总分总”关系实际就是总分关系与分总关系的结合,只是两个“总”之间构成了呼应关系。
  
  2.并列与递进
  “并列”分为事物不同角度的并列与事物彼此之间的并列。并列内容都有一个共同的对象,或是显在的,或是潜在的,并列各项是为了充分展开这个对象。并列前项,目的是展开描写或分论点;并列后项,则是为了丰富描写与充实论点。并列各项之间是递进关系。
  
  “递进”是指内容按照一定的次序建立的层层推进的结构关系。“递进”,可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因到果;可以由轻到重,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递进”,表现为范围的逐步扩大,程度的逐渐加深,或是由物及人,由自然到社会的行文过程。
  
  3.对比与映衬
  结构的对照分为对比和映衬。类别相同的事物之间的对照构成对比,类别不同的事物之间的对照构成映衬。对比分为正比与反比。正比,能够突出事物的共有特征,揭示普遍性的道理。反比能够突出事物的差异,显示事物的特征、本质,或显示观点的正确性,使情感态度极其鲜明。映衬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从正面烘托事物的特征、本质,反衬是从反面烘托事物的特征、本质,二者都能深化思想感情。
  
  
  三、前后钩连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