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回答身后的问题

作者:刘宇轩




  初看这篇文章,认为文中的“我”是个人物,因为他在面对日本人的侮辱时敢于还击,敢于展现千百年来国人都引以为傲但关键时刻却不知丢在哪儿的骨气。但再看这篇文章时,我的思想就发生了些变化,这变化,不是湖面上轻轻的波纹,而是像千古石碑上的那些凿痕,是深刻的思想,沉重的议论。
  “我”无疑是正面形象,他在敌伪时期,在身边都是“狗”的时刻表现的像个“人”,但也仅如此而已。至少我要是他,我也会做出与他同样的“壮举”,而且坚决而毫不犹豫,我也是条硬铮铮的汉子罢!
  言归正传,我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当那小胡子军官对“我”说:“你做了最准确的回答”后,“我”心中不由暗自好笑。读到这里,我心中也不免暗自好笑,他到底在笑什么呢?他是在笑日本人的面试,还是为自己聪明的通过测试而笑?如果是为前者,那他无疑是愚蠢的,他甚至没有意识到这看似神经的日本佬的高明之处。那如果是为后者呢?那他就不应该笑,他应该明白,日本人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来做测试。日本人不用文人墨客们的大嘴呐喊,而是用行动与事实告诉人们,尊严、骨气、甚至是中华文化,都迷失在风雨飘摇中了!
  我在这里要的说一点是,长久以来,我们对日本的评价都过于片面,这种情况到今天依然如此。我说,面对敌人,我们要放马冲过去,而不是骑着踏着舞步的马儿从敌人面前彬彬有礼地走过去,然后再转身用马后炮来打倒敌人。但面对对手的优点,我们也应该将其为我所用。现实生活中,日本在经济科技与管理上,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试想,中国企业会不会想到用这么“绝”的方式来选拔人才,况且这还是在建国前。文中的日本人,虽然在方式上有看不起中国人的意味,但他们所采用的选拔方式,却是在注重对人的品德与人格的选拔。“我”之所以最终被录用,凭的就是这让人敬佩的民族品格,凭的是骨子里的正气!
  再想想那些落选的人,只是因为他们不敢还手,不敢挑战日本人吗?错,因为那龙的传人的精神和尊严都被日本人一巴掌打的“烟消云散”了。更让人痛心的是他们意在有人替他们“出气”后欢欣雀跃。就这点而言,他们就比那三个日本考官差很多。这一微妙难言的差别,或许就是曾经国人眼中“弱小”的日本能在以“东方巨龙”自称的中国肆意践踏蹂躏八年的原因吧。
  我把文章分为两种,一种是陶冶人的,一种是警示人的,此文章无疑属于后者。文章虽短,但意蕴悠长,这样的文章是永不会布满时光的尘埃的,因为每读一次都能发现它新的内涵。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