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不需要排版地“骂”

作者:罗马兰




  梁实秋说骂人也是艺术,他有专文论述骂人的功夫。如何骂到对手心服口不服,说不出话气得跳脚。与之相对应,鲁迅当年骂梁实秋为走狗,不仅为走狗而且是资本家的而且还是乏走狗。此文收入中学课本。当时读得稀里糊涂,不知所以然。
  没人喜欢被骂,除非受虐狂到了境界。但笔墨官司、春秋手法从新文化开始就与中国文人如影相随。鲁迅的杂文往往以骂人为主。鲁迅骂徐志摩、“四条汉子”,骂他的朋友胡适、林语堂,总而言之上个世纪30年代很少有文化人能够逃脱鲁迅的声讨。他人的回击反而更激发鲁迅的斗志,他越战越勇。
  网络的兴起,极大地扩大了吵架的时空范畴。以往要骂人,必须经过编辑、排版、印刷等一系列出版过程。等到雄文面世,再回应对方又过了一段时辰了,仿佛事过境迁,骂兴也就少了许多。而网络是刹那间,你被揭批、回击都在以秒为单位的时间里抵达。不高兴了,上网找个网名损一通,看上去像与影子作战,所骂之人压根不认识,而化名声讨者,躲在电脑后面,愤怒则显得很虚幻。平时当着人面,人有面子,所以一般骂不出口,除非气急败坏。但上了网,谁也不认识谁,潜意识里的恨意就爆炸了,哪儿管得了。
  笔者曾参与了诗网(一个海外早期的邮件列表)的一次世界大战以及一次地区冲突。起因不重要,关键是我们都一本正经地生气。虚拟和现实混淆,分不清楚。好像对方就坐在你对面,指着你,身临其境之感。
  骂架确是门艺术,骂得文采飞扬、淋漓尽致,骂出微言大义,那是功德圆满,骂得难堪则自食其果。在网战的硝烟中,鲁迅的杂文是学习的范文,得“吃人不吐骨头,骂人不吐血”的真传。如果鲁迅有幸生在网络时代,那一定杀得硝烟弥漫、鸡飞狗跳。
  根据我的阅读经验,鲁迅常使指桑骂槐之招;再附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最重要的是结尾一句,要义正词严、立场鲜明、不留余地。有此三招,无往而不胜,无坚不摧。
  例一,去罢,苍蝇们!虽然生着翅子,还能营营,总不会超过战士的,你们这些虫豸们!(刊于1925年3月24号《京报》附刊《民众文艺周刊》第14号)。例二,就是为了一点点犒赏,不但安于做奴才,而且还要做更广泛的奴才,还得出钱买做奴才的权利,这是堕民以外的自由人所万想不到的罢。(刊于1933年7月6号《申报·自由谈》)例三,中国也就如此黑暗么?然而他们仅有微弱的呻吟,然而一呻吟就被杀戮了。(刊于1925年6月1号《语丝》第29期)
  据说杀人也是艺术——行为的艺术。赤刀见红,干脆利索,杀人也能杀出艺术来。比如,武松一口气了结了大小十几口人,英雄的行为也,反正书上如是说。诗人顾城杀妻上吊同样是艺术,当代艺术家行为主义的艺术。
  如果我们不否定骂人(无论是文字还是口头表达)也是艺术,那么万事皆艺术。吃饭、谈男女朋友、炒股、生官发财……哪样不充满艺术的生趣与活力,哪样没有棋逢对手或对牛弹琴的运气呢?
  最后让我阐述一遍,自杀还是杀他/她?这是个问题。这个问题同骂人如何成为艺术一样重要,不可轻视。(选自《东方早报》)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