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作者:王学安




  饶建中的小说《惊慌·惊愕》,通过对一节语文课教学内容的详细记叙,强烈抨击了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严重弊端:死扣本本的教学理念、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模式。小说中的教师在浑浑噩噩地教,学生在糊里糊涂地学。老师以其昏昏,怎么能使学生昭昭?
  小说在揭示这个主题时,用笔非常集中,立意十分深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在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中,的确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在教学重点的确立上,从老师的老师到老师都是教给学生所谓的“关键句子”、“关键词语”,其实这是支离破碎的知识,而不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创意和特色,教授系统而又全面的内容;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上,老师一直陶醉在自己的填鸭式的灌输之中,而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表达的机会……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会有自由的思想、独立的见解呢?教学是如此,考试也更是考一些钻牛角尖的题目,把学生引入死记硬背的死胡同。著名作家王蒙曾经多次做过中学语文标准化试卷,得分最高的一次是60分,其余几次都没有及格。据说一些考进重点大学的学生有不少是高分低能,这不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吗?
  小说在构思上十分精巧。全文紧紧围绕“惊慌与惊愕”两个关键词语布局谋篇。开篇便写老师读完课文后,抓住关键词语“惊慌”,并将这个词语与“惊愕”进行比较,滔滔不绝地分析作者为什么用前者而不用后者,殊不知自己是把一个排版错误的词语当成正确的表达来讲解。这使我想起了苏联时期的一则轶闻:斯大林因为笔误写错了一个词,很多语言专家和教授纷纷发表文章说这个词用得怎么怎么好,最后还是斯大林自己出来纠错。紧接着,作者让一个叫耿强的同学指出课文后面的勘误——“原文‘惊慌’应为‘惊愕’”。小说中的小说有个学生发现老师有错误而不敢纠正,小说中的一个学生也发现老师有错误。这说明我们中小学的老师们误人子弟不是个例。这种巧合使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更加深刻,更加具有普遍性。最后作者写大家看到“勘误”后,“老师显得十分惊慌!学生则显得十分惊愕!”笔力集中,不蔓不枝,而又意蕴丰富。
  这篇小说真正做到了“造句规范,用词准确”。比如文章的结尾写:“老师显得十分惊慌!学生则显得十分惊愕!”这里的“惊慌与惊愕”才真正用对了地方。正如小说中的那个粗心的老师分析的:“‘惊慌’着重在‘慌’,表示心中恐惧不安,因而言行失常,不知怎么办才好。”老师以错为对,并且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能发现错误,并勇敢地说了出来,这时的老师当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了! “而‘惊愕’着重于‘愕’,表示失神、发呆,好像一瞬间停止了思想和行动似的。”学生们本来“像鸡啄米似的连连点头”,非常赞同老师的讲解。忽然,一个敢于吃螃蟹的学生却说老师讲错了,学生们还没有反应过来时,当然就会“失神、发呆”了。
  现在回到文章所提出的问题上,教师应该向学生教什么?笔者以为不是死板的甚至错误的知识,不是单向传输,不是教师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的方法,也不是执著于细枝末节的解析,而是创新的能力、开放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甚至像“惊慌与惊愕”之类的细微差别,学生一时弄不懂,也不必苛求,随着学生视野的开阔、知识的积累,自然就会分辨清楚了。古代的大诗人陶渊明,就是“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是照样名垂青史吗?他就是因为具有创新的能力,才开了一代田园诗的先河。教师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努力向素质教育的方向转变,是否可以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始呢?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