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任是风景也生愁

作者:赵亚婷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赏析]
  此诗为唐朝诗人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所作。
  首句即切题。“劳歌一曲解行舟”,在涂染着离别色彩的谢亭,诗人为即将乘舟离去的游人吟唱送别。简单的叙事中已透露出无奈的离别意绪。
  次句“红叶青山水急流”描写江上景色。青山夹岸,霜林尽染,映衬着一江浩荡秋水,画面设置洒脱飞动,色调搭配鲜艳明丽。“红叶青山”乍看似与离别之情不大相调。细味,这恰是一种反衬。正如清人王夫之所言:“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景色越美,越能衬托出对朋友的留恋和别情的难堪。“水急流”三字使静态的画面飞动起来,一来取古人别情似水的写法,二来着一“急”字,既可想见水的迅疾、舟的快驶,又将诗人因不忍离别而觉流水太急、舟行太快的烦躁不安的心理暗寓其中,可谓写景而离情自见,使诗句另翻一层新意。
  诗的三、四句“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情景合写,最是此诗的出格之处。首先从时间上看,友人业已走远,诗人暂憩谢亭,不觉天已薄暮,前后两联出现了较长的时间间隔。从天明到日暮,足见诗人滞留之久,离情之重。同时,时间上的一段空白,犹如乐曲中的休止符,音似断而意相连,也加强了后面内容的表达。其次,联系当时情景,画面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 “酒醒之后”。离人饮酒是为消愁,但酒入愁肠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诗人此时追忆别时情景,想到友人已远,顿感无限怅惘凄凉。再次,感受画面色调的不同。与第二句不同的是,这两句所写景物的色彩凄暗迷茫。酒醒之时,独留谢亭,本已孤独难耐,偏偏眼前之景是暮色苍茫、风雨凄迷。于是离愁就如沉沉的暮色一般浓厚、稠密,它随风而生,随雨而下,弥漫在天水之间,浸透在诗人心头,此情此景,何以自遣?诗人只能无限凄凉地走下西楼(西楼即谢亭)。
  至此,虽无一字直抒别情,但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正如古人所言,“含有余不尽之意”。诗歌结尾含蓄深厚,具有不言而神伤的艺术魅力。
  纵观全诗,叙事、写景字字含情,虽意象众多,但毫无堆砌臃肿之感,似信手拈来又刻意为之。前联写送别,以天明时江上的明丽之景反衬离情的难舍难堪;后联写别后,以日暮时楼上的凄迷景色正衬别绪的黯然伤神。两联所绘画面的时间和色调虽均有所不同,但都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的别时情感,可谓情景交融,摇曳多变。
  
  思考练习
  1.请分析第二句中“急”在写景抒情上的作用。
  2.二、四句写景色调不同,表达的感情是否一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以“水”为意象来抒写离愁的句子很多,请举出一例。
  参考答案
  1.“急”字既写出了流水的迅疾,暗指行舟远去,又写出了诗人因不忍离别而觉水流太急、舟行太快的烦躁不安的心理。
  2.一致。前者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者以风雨凄迷的暗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灵活多变。
  3.例: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