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浪漫中的理性

作者:吴梦革




  冯至是我国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他的散文总是和诗歌一样,清新委婉,却又蕴含着理性的思考,让人咀嚼、回味。
  《赛纳河畔的无名少女》讲的是发生在巴黎的一个故事。一位雕塑家想雕塑一位天使,放在礼拜堂的神的身边。他认为天使的衣服和双翅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天使的面庞,这个面庞不应出现其他表情,只能洋溢着“超凡的微笑”。正当雕刻家苦恼于难于追寻一个模特的时候,修道院的长期关闭的窗子打开了,现出了一个少女,带着宁静的微笑。这立刻激起了雕刻家的创作冲动。可当雕刻家将少女带离修道院,安置于工作室后,雕刻家虽几经努力,却终以失败而告终。被带出修道院的少女无处可走,而只能“带着她永久的微笑”溺毙水中。
  这是一个浪漫而凄婉的故事。不过,作为诗人的作者,并不只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通过故事来和人们探讨人与神、生与死、生活与艺术、现实与天堂等种种人生问题。透过故事,作者揭示的是人生的悖论所在。
  雕塑家追求天使脸上“超凡的微笑”,既然是“超凡”,就否定了喜怒哀乐,不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微笑”的存在吗?
  修道院的少女是因为离开了现实的人间,关在了修道院的楼上,才使人产生了对她无尽的遐想,可一旦她降落红尘,进入雕刻家的工作室,她就会逐渐褪色,重新涂上世俗的气息,雕刻家虽不懈努力,又怎能达到完美?
  当然,作为雕刻家,明明自己立足于人间,却偏偏要雕刻不食人间烟火的偶像。这究竟是艺术创作的正途还是歧途?生活与艺术的关系究竟是什么?
  修道院的少女离开了修道院以后,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修道院不再接纳她,而雕刻家又不再需要她,她在恍惚中发现温柔的塞纳河在向她招手……结果是无数的“死面具”的复制品传遍了欧洲城市。少女的溺毙是不是其合理的归宿呢?这种归宿是不是意味着“生”的失败、“死”的胜利?
  作为诗人的作者,将这些值得深思的哲理性问题融入跌宕起伏的故事当中,却又不点明题旨,不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让读者自己思考,使作品显现出极大的理性思考空间。优美的语言和浓郁的异国浪漫情调,又使作品隽永蕴藉,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