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狭窄的物质陋室与广袤的精神空间

作者:祝海英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既需要物质层面上的立命之所,又需要精神层面上的栖息之地。有时,这二者能够和谐一致,但在更多情况下,二者处于错位的状态,尤其是在物质的缺乏与精神的丰富形成明显反差的社会中。
  作者居住的物质空间,是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建筑,在七楼,来回只有七步,面积只有十几平方米,其空间之小、环境之差,显出作者在物质生活上的清贫。然而,物质的匮乏并不等于精神的匮乏,在作者看来,他居住于“阳光之下,泥土之上”,其空间之大、环境之美,世界上再豪华的物质意义上的别墅也无法相比。在一般人看来,物质上的贫困是难以忍受的,但对作者来说,物质上的贫困并不可怕,“一个坐在固定房间里的读书人并不因为贫困而丧失拥有精神的快乐”,只要我们有书籍作伴,只要我们保持并坚守着人格和灵魂上的“清澈与湿润”,只要我们对未来还有坚定不移的梦想和追求,终有那么一天,“空气,阳光,花朵”——这些生命中明媚的东西,这些我们追求和向往的东西,会以一种生命中无法离弃的内在形式在我们的灵魂深处打上深深的烙印,成为我们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无论是物质的房门还是精神的房门,其关闭与开启的主动权始终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是坚守内心的信仰和纯粹,还是迎合世俗、放弃坚守,需要我们自己来作出抉择。也正是在这一开一合之间,生命具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也具有了不同的价值与意义。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