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1期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作者:周 红




  2004年高考湖南卷的古诗鉴赏题出得相当不错,原题如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6分)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风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这也是上面题目的参考答案。
  初读第四句,我马上想到了俄罗斯民歌《喀秋莎》中的一句歌词“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因为它们都非常巧妙地运用了“通感”这一奇特的表现手法,分别以“春光”,“桃花”为意象描写音乐,象征了歌声、笙声的明媚、热烈,欢快。郎士元诗中的那个“疑”字,更能给人以缥缈的感受,不愧为神来之笔。湖南考题以它为切入点,甚是高妙。如果将“重门”(几道门,乃大户人家)、“碧桃”(此指天上王母之桃林)作适当的注解,当更有利于考生赏诗作答。
  “通感”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多有论及。最典型的例子是宋祁《玉楼春》中的名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清代著名诗评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盛赞其“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认为因用了一个“闹”字而充分表现出春天的境界。但同时代的著名文论家李渔却在《窥词管见》里说:“此语殊难索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这就证明,李渔并不理解“通感”的意义和作用。
  面对同一个审美对象,出现了不同的审美感受,这不仅说明“通感”是外在感觉器官的相互联系,也能说明外在的“通感”决定于内在的审美心理感应。李渔就是因为对宋祁的艺术匠心缺少内在的审美心理感应,体会不到外在的感觉器官能够互通信息,所以不懂得“闹”字的妙用。又如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诗中“晨钟云外湿”一句,说的是由于天气阴雨,传到云表的钟声瓮声瓮气,不仅听起来不那么清脆、响亮,而且有些潮湿(视觉)或湿润(触觉)的感觉。钟声本是诉诸听觉的,因杜甫在具体的天气阴雨的环境中来感受,钟声就从听觉通向视觉甚至触觉,如此就写出了对钟声的独特感受,避免了一般化。
  其实,在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通感不乏用例。
  《荷塘月色》中两例:第一例是用来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把本是通过嗅觉得到的“清香”比喻成“歌声”,而“歌声”是人们通过听觉获得的,将嗅觉、听觉有机地融为一体,便使迷人的境界增添了无限的韵致,迷离精妙,令人情动神摇。第二处是用来描写月下的荷塘:“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巧将光和影、明与暗的组合比喻成和谐的音乐,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将月下荷塘的和谐之美表现得恰到好处,淡淡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阿房宫赋》中一例:“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前边将属于听觉范围的声响(歌声)与属于视觉范围的春光、触觉范围的和暖互相沟通;后边则将属于视觉范围的舞姿与触觉范围的凄冷互为沟通,夸张地写出了阿房宫内的歌舞之盛。
  《祝福》中一例:“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将听觉对象“音响”与视觉形象“浓云”沟通,更突出了音响的繁密和强烈。
  上述用例中,《荷塘月色》中的“通感”运用,新老教材都为之设计了思考训练题,如果消化了课内的知识,考生是能够很顺手地赏析出“疑有碧桃千树花”的妙处的。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