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9期


种子的故事

作者:河北考生




  一粒种子沉睡在泥土中,
  这一天,它终于醒来了,
  但是,
  他看到的只是一片漆黑。
  
  于是它问蚯蚓:
  外面什么样?我想看看。
  蚯蚓连连摇头,
  外面是恶鸟、沙石,千万别去!
  
  种子不相信,向上挺着,
  终于,它挺出了泥土。
  啊,它看到了高高的绿草,
  和这个明亮的世界。
  
  青草们很喜欢这个小家伙,
  为它遮风挡雨,
  还把明亮的阳光给它,
  让它长得更壮。
  
  有一天,它又问:
  外面是什么?我想去看看。
  小草连连摆手,
  外面是野兽、大雨,会没命的!
  
  种子不相信,继续向上挺,
  终于,种子超过了青草。
  啊,它看到了灌木丛,
  和那些五颜六色的美丽的花。
  
  灌木丛爱杀了这个小家伙,
  为它遮挡风沙,
  为它驱赶昆虫,
  还为它讲好听的笑话。
  
  有一天,它又问:
  你的外面是什么,我想去看看。
  灌木丛连忙呵斥:
  外面是狂风暴雨,会没命的!
  种子不相信,又向上挺着,
  它越长越高,越来越壮。
  终于,
  它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啊,它看到了!
  它看到了飘逸的白云,
  它看到了巍峨的高山,
  以及滚滚流去的大河。
  
  它看到雄鹰在翱翔,
  它看到野马在奔跑。
  它看到了——
  一个美好的世界。
  
  它叫着,笑着,
  它把所有的答案告诉了蚯蚓,
  告诉了青草和灌木,
  它们都羞愧地低下了头。
  
  此时,这粒种子,
  不,这棵参天大树,
  终于明白:
  相信自己,必定会成功。
  
  评语:
  现在的高考作文,越来越体现出人性化的特点,对考生的限制越来越少,如“文体自选”就使一些在写作上有专长的考生脱颖而出。本文就是考场上出现的一首不可多得的优秀诗歌。
  通观全诗,内容上紧扣话题,层层递进;形式上采用对话式的拟人手法,富有文采。
  全诗共13节,每节表达一个意思。它描述了“一粒种子”由发芽到“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全过程,想象丰富合理,语句自然流畅。每节押一个大致的韵,说明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确实很不一般。
  诗中用“蚯蚓、青草、灌木”等意象代表向 “种子” 提意见的“人”,而“种子”每次听过之后,经过思考,都认为应该“相信自己”,所以一直“向上挺着”,终于“长成了参天大树”,看到了 “美好的世界”。
  诗歌中运用形象的对比、幽默风趣的语言,巧妙地满足了话题要求,显示了作者较为深厚的写作功底。因此,这首诗歌是一篇成功的考场作文,得高分是合情合理的。
  (河北廊坊八中 李鹏飞)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