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9期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评析与复习建议

作者:姜有荣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坚持有利于实现考试的科学化、标准化,有利于考生复习备考,有利于高校择优录取新生的命题原则,严格以《考试大纲》为依据,坚持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而以能力考查为主的命题思想,成功地完成了由现行教材向新教材的平稳过渡,在试题的改革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总体评价
  
  一、严格按照《考试大纲》命题
  1.测试内容体现了《考试大纲》的要求。今年的试题仍分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阅读、写作三部分,突出能力考查。全卷93%以上的内容侧重读写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与《考试大纲》的要求一致。具体情况如下:
  说明:“覆盖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栏目的序号,即2004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中“考试内容”的序号。
  2.试题难度适中,区分度明显。具体情况如下:
  说明:“所占比例”指各栏总题数占全卷总题数的比例。
  其中,1、5、6、15、16、18、20、23、24、25等试题的区分度较为理想。
  3.试卷广度、长度、效度适中。
  ①广度。试题的知识面、覆盖面符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考查内容均是学科主体内容,这些内容与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又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可以较好地检验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
  ②长度。试卷的总题量为25道,全卷阅读量约为8000字,考生需要书写1200字左右,绝大多数考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做完试卷。
  ③效度。试题科学规范,题目表达方式合理有效。试题在考查考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方面进一步提高,试卷所提供的现代文阅读材料和作文材料都体现了理性思考的要求,启发和调动了学生答题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学科特点,重视挖掘知识中蕴含的思想方法、道德情操、价值取向等因素,体现出较强的人文性、发展性。作文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题目有思辨性,强调对事物的认识既要相信自己,有独立的主见,又要兼听则明,以免陷入刚愎与武断。这样的命题立意较好地拓展了写作思路,扩大了写作范围,对中学教学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二、“三大调整”如期而至
  2004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的三大调整,在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
  1.新增了一个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放在第一大题的第5小题,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分值为3分,主要考查了逗号、冒号、书名号、引号、问号等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带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与对语句文意的理解相结合。
  2.试卷结构的调整。今年试卷的总题量为25道,较之去年减少了1道(文言文阅读客观题),第1卷(客观题)与第Ⅱ卷(主观题)的分值比例由45:105调整为42:108。
  3.加大了文言文翻译题的文字量和分值。2003年翻译的文字量为30字(不含标点),而今年增加到了45字(不含标点)。2003年翻译题的分值为5分,而今年增加到了8分,成为整个试卷中除作文外分值最大的一道题。
  
  三、既突出个性,又兼容并蓄
  今年的试卷一方面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注重对学生全面语文素养进行考查的同时,突出对语文能力的考查,给中学教学以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兼容并蓄,在选材上注重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注重贴近现实生活,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在语言知识运用方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体育、旅游、交通、新闻等多个领域;在阅读方面,涉及自然科学、文学作品(散文、诗歌等);在作文方面,涉及民间谚语及名人名言,等等。这不仅增加了试题的文化含量,增强了试题的可读性,也使语文试题更具有语文特性,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给考生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
  
  四、既继承传统,又大胆创新
  当前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就是在全面推广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提下,进一步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进行高中课程改革。在这种情况下,试题不论在结构方面还是内容方面都不宜有大的变动,以此来保证中学教学秩序的稳定,保证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2004年的语文试题,命题专家以非常负责的态度进行改革,既不呆板地照搬过去,又尽量把题目出新出活,试题不偏不怪,稳中有变,变中求新,体现了命题人与时俱进的精神。这一点在第六大题“试验田”的第23、24两道题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特色评述
  
  一、默写题——凸显三个兼顾
  一是初、高中兼顾。《泊船瓜洲》出自初中课本,《念奴娇·赤壁怀古》出自高中课本。二是诗、词、文兼顾。《泊船瓜洲》是七言绝句,《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词,《礼记·学记》是诸子散文。三是课内外兼顾。《泊船瓜洲》、《念奴娇·赤壁怀古》出自课内,《礼记·学记》出自课外。就需要填空的句子来看,今年的三组句子均为名篇中的名句,而且句中没有生僻易错的字,难度较去年有所降低。
  
  二、拟词题——凸显人文关怀
  第23题要求“拟一条以‘说普通话’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该题是对考生涵养、学养、智商、情商等综合素质的考查。解答该题需注意以下四点:一是主题鲜明。要凸显号召“说普通话”这一主旨。二是态度真诚。因为是公益广告,所以应有一种亲和力和感召力,要以诚感人,以情动人,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而不能有强制之意。三是构思新颖。应该独出心裁,通过新颖的创意一下子拨动公众之心,焕发起公众“说普通话”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四是语言简明,既要不超过规定字数,又要将主旨鲜明地表达出来,一瞥之间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对联题——凸显推陈出新
  第23题要求根据已给春联的上联对出下联。春联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今年它登陆高考语文试卷,的确给人以返璞归真之感。对此,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张伟明早在《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中就引述陈寅恪先生的一段话对此作了精辟的阐述:“据积年经验所得,以为今后国文试题,应求一方法,其形式简单,而涵义丰富,又与华夏民族语言文学有密切关系者,以之测验程度,始能于阅卷定分时,有所依据,应试者无甚侥幸或甚冤屈之事。……”(《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1932年9月5日《大公报》文学副刊,《青鹤杂志》第一卷第三期)陈寅恪先生的观点是值得我们再三揣摩的。可以说,今年这道题既有传承的特点,在形式上用一种最传统的方式,检测学生的语言功底,特别是修辞功底,起到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作用;又有创新的特质,在内容上推陈出新,给人以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起到了引领考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作用。
  
  四、作文题——凸显发展等级
  “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是一个富有亲和力的话题,它不仅给考生搭建了一显身手的舞台,更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相关信息,值得我们深思。
  (一)命题思想指向本我与生活
  人常常有迷失自我的时候。但当命题者的思想趋于理性,当人们的心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