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6期


让人敬畏的坚持

作者:李云龙




  题记:人们常常用最客观、最真实、最繁冗的笔调,去描绘令自己佩服、崇敬的科学家的事迹,去记述他们所经历的千难万险、酸甜苦辣。不过,陌生的科学术语、枯燥的实验过程,却常常使我们的激情与感动慢慢地、不由自主地消解在这“客观”的阅读之中了。
  袁隆平是一位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其成功之路也无疑充满了痛苦与酸涩。然而,让我们振奋、感动、思考的也许不仅仅是他所取得的成就与所承受的艰难,更有这成就与艰难背后的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那让人敬畏的坚持!是为记。
  这是袁隆平又一次受到国际上的表彰了——这一次,袁隆平获得的是被誉为“以色列诺贝尔奖”的农业沃夫奖。
  严格而近乎苛刻的评审委员们写下了这样的认定意见,袁隆平“是现代农业研究史上的一个科学巨人,他对世界性的食物生产产生了极大影响。在他的领导下,来自不同研究机构和大学的数百名科学家,经过10年的合作研究,使水稻产量总体提高了20%,中国的水稻产量提高了50%。为帮助增加世界食物供给,他向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提供了他的知识、技术和育种材料”。咀嚼其中的一个个单纯的数字符码,你会不由自主地透过这略显简洁而概括的认定意见,由衷地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着的丰富与震撼。袁隆平的研究为整个世界、人类带来了福音,水稻研究由于袁隆平而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而他那普通而响亮的名字,也因此载人了农业科学最为光彩的那张书页。
  促使水稻研究跨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是从袁隆平的水稻杂交实验开始的。水稻杂交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世界性难题,许多发达国家的科研人员为此倾注过大量的心血,但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最终不得不放弃或中断了努力。失去信心的西方学者甚至失望地断言:“搞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然而袁隆平却没有轻易地放弃,尽管许多人对他那种与主流观点大相径庭的设想提出了疑问,甚至是发出了不屑一顾的嘲笑,可他还是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周密的研究计划,他要走自己的路,用事实来向人们作出响亮的坚定的回答。恰恰就是袁隆平年轻时候这一点点被人疑作书生意气的坚持,为众多学者轻轻地打开了一扇他们梦寐以求然而却未能打开的窗户,从此以后,人们才得以细致地领略水稻研究中那一片独特而亮丽的风景。也正是这一点点近乎倔强的坚持,使袁隆平在此后的漫漫岁月中与艰辛和重荷结下了不解之缘。坚持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想,仅仅是艰辛困苦的开始。
  40年前的一个夏天,正是水稻开始扬花的季节。清风拂起阵阵稻浪,沁人心脾的花香飘过四野。此时的袁隆平,Jb潮随着那无边无际的稻浪起伏不定。他要如同大海捞针一般,在这茫茫稻海之中寻找一株用作实验的“雄性不育”水稻。那卷起的裤腿儿、那弯曲的脊背,使袁隆平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朴实的老农,然而,他手中的放大镜与他那不放过一株一穗的专注与执著,无一不在向人们明示,他又哪里是一个老农呢?可是,一个习惯于室内案头工作的学者,如今要领受老农的艰辛了:脚下是泥水混杂的田地,头顶则是炽热如火的烈日,如注的汗水汇成道道溪流,透过密密匝匝的稻叶间隙,洒落在水中,深入到田里。尖挺的稻叶宛若把把小刀,划破了他的脸、他的手臂,他的双腿,经汗之后,又痒又痛……然而,一天过去了,他没有找到;两天过去了,他没有找到;三天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找到……终于,经过日日如是的两千一百多天,袁隆平的足迹踏遍半个中国之后,他带领自己的研究小组在号称天涯海角的海南找到了一株理想的“雄性不育”水稻。敢于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使无数的艰辛困苦成为一级级迈向成功的台阶,正是这一株水稻的发现,让袁隆平向理想的实现跨出了关键的一步。
  转眼之间,时间又悄然过去了几年。连袁隆平都无法算清,在进行杂交水稻研究的十几个春秋里,他到底经历了多少失败,禁受了多少打击,饱尝了多少辛苦。就在这一年的收获季节,敢于坚持理想和信念的袁隆平终于迎来了自己丰收的秋天,他使杂交水稻的亩产突破了600公斤。600公斤这个概念远没有它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的一段表述,揭示了袁隆平的研究和600公斤所蕴含的深远意义:“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口增长率……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在此后的岁月中,袁隆平没有驻足不前,他始终坚持着提高水稻产量的信念和理想,一如既往地进行着杂交水稻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他的杂交水稻亩产已经超过了800公斤。而今,当人们手捧饭碗享受着袁隆平的丰硕成果之时,浮现在内心深处的也许不仅仅是对他的成就的感动,或多或少地,还有对袁隆平敢于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的一种深深的敬畏!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