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6期


荒诞离奇的文学精品

作者:孙慧峰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近代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在日本文坛上有“鬼才”之称。他那精妙的短篇小说,技巧纯熟,构思奇特,语言简练,寓意深远。其代表作为《罗生门》和《鼻子》。《鼻子》一文深得大作家夏目漱石的赞赏;而《罗生门》被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改编成电影,在国际上连获大奖,推动了日本电影走向世界。
  《鼻子》是芥川龙之介的成名作。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历史故事的借鉴加工,深入刻画了病态社会中的人的病态心理,揭露了人性的虚荣、虚伪本质和自尊的软弱性,也讽刺了旁观者不愿意看到不幸者摆脱不幸的利己主义。小说有非常深刻的批判意义,发人深思。
  除了寓意深刻外,这篇小说的艺术手法也相当有特点。
  首先,小说通过人物的心理变化来揭示小说的主题。小说主人公禅智内供,是一个贪图虚荣又内心软弱的人,他始终为一个与众不同、形状奇特的鼻子苦恼。但他为了掩饰内心的烦恼,表面上仍装出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私下里却试图从消极和积极两方面来恢复自尊,但一无所获,于事无补。直到有一天一个徒弟学到了把长鼻子缩短的方法,经过治疗,内供的鼻子变短了。然而他只高兴了两三天,就发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周围的人们比以往更为嘲笑他,笑声中还带有一种恶意,鼻子短了反倒让内供后悔不已,“忆起四五天前鼻子还长的时候来,心情郁闷,颇有‘叹今朝落魄,忆往昔荣华’之感。”直到后来他的鼻子又重新恢复了原样,他的心情才重新爽朗起来,“内供在黎明的秋风中晃荡着长鼻子,心里喃喃自语道:‘这样一来,准没有人再笑我了。’”可以看出,禅智内供心理随着他的鼻子的变化以及旁人对他的评价而发生着变化。他的心理变化大致也经历了四个阶段:苦恼——得意——后悔——爽朗。作者通过禅智内供心理上的这种变化,以及对其在心理上寻找安慰与解脱的描写,深入细致地刻画出了其想方设法维持自尊心的复杂心理。自尊的软弱性已经使他变得神经质,可悲的虚荣心使内供丧失了自我,作品借此映射出了人性的复杂性。
  其次,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作者使用了内丑外丑一致的处理方法,即外在形象上的丑反映了其内在心灵的丑。小说主要是围绕鼻子进行描写,对于人物的其他外貌特征则基本没有提及。但作者对鼻子的描写很具体,且贯穿了全文。“它足有五六寸长,从上唇上边一直垂到颔下,形状是上下一般粗细,酷似香肠那样一条细长的玩意儿从脸中央耷拉下来”;“鼻子——那只耷拉到颔下的鼻子,已经令人难以置信地萎缩了,如今只窝窝囊囊地残留在上唇上边。上面满是红斑,兴许是踩过的痕迹吧”;“他赶紧伸手去摸鼻子。摸到的不是昨天晚上的短鼻子了,而是以前那只长鼻子,从上唇一直垂到颔下,足有五六寸长”。通过对其怪异的长鼻子以及长鼻子变化过程的描写叙述,可以想象出内供是如何丑陋的一个人,进而从他那丑陋的外表进一步认识到其一些丑陋的本性。
  在《鼻子》中,作者对内供周围的人并没有花多少笔墨去描写和刻画,而只写到了他们有关内供的言谈,“池尾的老百姓们替禅智内供着想,说幸亏他没有留在尘世间,因为照他们看来凭他那个鼻子,没有一个女人肯嫁给他。有人甚至议论道,他正是由于有那么个鼻子才出家的。”从人们的这些言谈中也可以想象出,这些专以别人不幸为乐事的旁观者也是丑陋的,作者对旁观者的利己主义心理进行了揭露。
  第三,作品中精心的情节设计对小说主题的揭示也起着重要作用。变短了的鼻子又重新变长这一情节,让人觉得既出人意料,又滑稽可笑,但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却又合情合理,说明人性深处的丑恶是无法轻易就能改变的。内供的鼻子作为具体直观物从某种程度上彰显着世人的一种病态心理,即以别人不幸为乐的利己主义,一旦他人摆脱了不幸,不是为之庆幸,而是对之嫉妒、讽刺甚至攻击,巴望别人重新陷入新的不幸之中。内供变短的鼻子又重新变长,可以说这才是世人所望。
  在作品的风格上,《鼻子》用一种诙谐、幽默、夸张、荒诞的手法记叙了一个令人发笑的喜剧故事,轻松明快的格调中带着尖锐的讽刺,使人读后会面带笑容陷入深深的思索。
  芥川龙之介的《鼻子》是一个离奇荒诞的故事,很难让人相信确有其事,但作家把它当作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把世俗人性的丑恶面毫不留情地展现于光天化日之下,这种写作手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