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3期


沟通的前提

作者:理 钊




  记得有人著文,说自己从小学到大学都很少与父母说一说心里话,如今参加工作,虽与父母同居在一城,也常常回家看看,但更多的时候是丢下一些零用钱,而不是语言。作者以己观人,发现身边的人大多也如自己一样,于是呼吁起沟通来了。
  这情形是确实的,中国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读《红楼梦》看一看贾政与宝玉的情形便可知道,宝二爷见到政老爹时差不多就是老鼠见了猫。《红》成书于二百多年前,可见父母与子女缺少的就是沟通,这倒也是古今不变的。
  呼吁沟通者说,生命的本性是渴望沟通的,人与人之间也需要沟通,但沟通是什么呢?我想,沟通是一种真诚的对话,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信息的互换;沟通可弥补情感的互缺,可以抚平各自的伤痛,又可激荡出思想的火花;沟通能够消除误解,能够平息怒火,能够达成共识,能够互相激励。倘以这样的标准衡量现今世事,缺少沟通的又岂止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呢?官民之间,师生之间,警民之间……总之,上下左右之间都有些缺乏沟通。
  说起来,沟通并不繁难,不就是大家在一起谈谈么?可这谈谈真要达到沟通的目的却又委实不易,因为这样的谈谈还需要一定的条件,比如谈者都要诚实,如果谈虽是谈了,但都戴着假面具,其结果恐怕不是亲近而是更加隔膜。再就是平等,谈者不分上下,无论尊卑,没有贵贱,大家都有同样说话的权利和资格,惟有如此才能沟通得起来。中国人的“谈谈”也是有的,但谈的却是“要向我交心”,是私下里的教训和詈骂,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谈谈”重要的是宽容,无论是谈话还是对话,所谈不可能全是金刚怒目式的封杀和堵嘴,无情的批判和斥责,这样别说交流,恐怕连正常的说话也不敢了。
  从这样的条件看,我们的文化中注定是不会有真正的沟通的。《左传·昭公七年》中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臣是使之臣服,在这样一级压一级的格局里,哪里会有沟通存在的地方呢?后来儒家文化成为统治文化,“三纲五常”成为人们必守的准则,而“纲常”之中是决没有平等与宽容的,有的是“儿子在没有开口之前就已经错了”,是“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于这样的文化中,希望产生人们渴望的沟通,无异于要在沙漠里种出绿油油的庄稼来。
  缺少或没有沟通,结果是大家都处在相互的沉默中,沉默里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越来越少了亲情,极端的是晚辈暗暗里仇恨起长辈,官民之间是民们要推掉压在肩上的沉重。所以呼吁沟通的到来却需自文化的改造与重建开始。
  (选自《杂文报》总第1331期)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