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期


“3+x”高考语文命题的原则与思路

作者:王大赫




  “3+x”考试,适应了21世纪新时代的特点及新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强调教育要为国家培养、选拔具有创新意识和实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考要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校扩大办学的自主权。为此,高考(包括语文科的考试)都要求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反映在考试中,就是对于试卷和试题的命制的原则和思路问题。
  语文是高考的必考科目之一,是基础科。根据“3+x”考试内容改革对语文科的定位是要突出语文科的工具性、通用性、基础性的特点。“3+x”高考语文命题的原则和思路有如下几条:一、以能力立意,更加注重对考生潜能(即能力倾向)的考查;二、注重考查考生的基础文化素质;三、遵循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但不拘泥教学大纲;四、考查考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五、增加应用性和能力性的试题。以下做简单的解释。
  
  1.以能力立意,更加注重对考生潜能的考查。
  
  这是命题思想及观念上的一大转变和突破。过去是“以知识立意”,着眼是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即试卷的知识覆盖面,能力的考查只作为顺带,语文科的“以能力立意”编拟试题的命题方式是把考查语文的能力(现代词语、语言的辨析运用的能力;对作品鉴赏、分析、评价的能力;思维表达的能力;获取社会生活信息的能力和读懂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放在首位,根据能力为试题的题旨,自由裁剪、搭配语文学科的内容,确定适宜的表现形式,试题情境和设伺服务于能力的考查,从而达到语文知识与能力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因此,高考语文学科的命题是把知识作为思维的材料和思维的对象,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组织、存储、提取的能力,考查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能力。
  如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为了突出“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考,在考试的内容和结构上都较2001年有所调整,取消了对现代诗歌的考查,古代诗歌的鉴赏由选择题,改为要求能力更高的主观题;新增加了文言文翻译题和名句默写等内容,在试卷的结构上,由原来的六个部分,改为七个部分,新增加的第四部分则考查考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在答案上有一定的灵活性,试卷的主观题比例由原来的60%,调整为70%,加强了对考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现代文阅读则体现了对考生阅读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的考查。总之,2002年整卷都突出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
  语文科“以能力立意”,将更加突出考查考生有关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潜能和其基础文化素质及创新意识;在考查语文学科能力的同时,将更突出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的知识渗透能力。在这里语文是作为工具性出现的。在编拟试题时,选用的情境(即背景材料),力求反映时代特点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内容。
  语文科着重测试写作、阅读和语言表达三项能力。
  (1)写作能力包括语言思维的综合能力和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常见应用文的写作能力。
  (2)阅读能力包括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辨别和筛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结构,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初步的鉴赏和评价能力。
  (3)语言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运用规范、简明、连贯、得体四个方面。
  规范:语言运用符合语法规范。
  简明:辨别和清除语句中多余的词语和句子。
  连贯:语言运用中上下文文意的衔接连贯。
  得体:语言运用符合场合、对象的要求。
  
  2.注重考查考生的基础文化素质
  
  1999年上半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强调改革高考制度是推进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作为高考的基础科——语文科的命题,自然要“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这条指导思想的贯彻。提及“素质”的概念和内涵要比“能力”更加宽泛。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限于高考目前是纸笔测试,语文科的素质考试是以基础文化素质为主,同时还要渗透思想素质的内容,因此,可以通过提供的国际、国内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和现象,或历史中的重大事件,让考生根据已有的语文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来分析判断是非,2002年的作文试题,“心灵的选择”就是从这里出发的,与往年作文题相比,它更加关注人的感情、思想和精神,与学生的生活也有密切的联系,不仅考查了考生的基础的写作能力(审题、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运用等方面),还考查了感情的真挚及思想境界等。
  2002年作文话题的范围,外圈是“选择”,内圈是“心灵的”。选择是普遍存在并经常进行的,考生的作文进入话题范围的这个外圈并不难,社会的、学校的、个人的、集体的、阅读听闻的、亲身经历的、写实的、想象的,各色各样的材料都可以写。但不是所有的选择都是属于“心灵”方面的。作文必须写出心灵方面的选择,才算进入了话题范围的内圈,才算完全符合题意。“心灵”,这就是说,你所写的选择的事件,不论是小事还是大事,不论是经常的还是偶发的,不论是学校的还是社会的,不论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它在选择的时候,都必须有内心的活动、思想的参与、精神的指引;都必须倾听灵魂深处的声音,让隐秘的内心站出来进行抉择。选择,进入了心灵的选择,才更显示出这个选择的稳定和深刻,才更显示出这个进行选择的人的成长和成熟。
  引出“心灵的选择”话题的材料是一则故事。这则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但显示出了震憾人心的力量。登山者是继续赶路自己求生,还是冒险停下来救援一个陌生人?这确实是对人的最大的考验。顺从人的生理本能,也许会选择继续赶路自己求生,而恶劣的气候和荒无人烟的环境更是强化了这种选择。但是登山者内心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同类的生命,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登山者毅然停下来向一个陌生人伸出救援之手。这是崇高品德的选择,这是伟大精神的选择。
  在抵抗侵略的战场上,战士用胸口堵住敌人的枪眼,把生让给战友,把死留给自己;在世贸大楼被撞击后,青壮男子靠楼梯边站着,把通道让给了妇幼老弱。这些都是与登山者一样的是高尚心灵的选择。当然,不是每个人,也不是经常都能碰以这种生死抉择的,然而每个人都会经常碰到需要心灵作出选择的事情。那么,如果当你碰到这种事情的时候,譬如说,当你碰到要处理你与他人、你与社会的关系的事情的时候,你不要仅仅依靠生物的本能,依靠一时的冲动,去作出选择;你应该用自己的心灵去体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去作出判断和选择。而每一次选择就将是一个进步而不是倒退,是一个成熟而不是错误。这就是登山者的故事给考生所带来的第一个启发。当然,成功的心灵选择可以写,错误的心灵选择也可以写,意识到选择的错误就是进步,就是成熟。
  登山者的故事的第二个启发是,登山者在救人中自救,两个人合作走出了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