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11期


评余杰的“北大精神”观

作者:何满子




  余杰是当今文坛新锐,其声名真所谓如雷贯耳,抱歉的是限于时力,迄今没有搜求到他的作品。今天才从今年第3期《同舟共进》上读到了他的《何谓北大精神?》一文,是为北大叫卖金庸和请港星周星驰“讲学”作辩解的。
  其主要论旨是,北大的传统是蔡元培先生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故而不应“拒绝面对传媒时代的诸多大众文化形态”,否则,“惟我独尊,固步自封的心理,才是对北大自身学术传统的背弃”,云云。
  蔡元培先生确实提倡并实践了“兼容并包”的办学宗旨;但我记得他也曾为大学定性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又说过:“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这两项宗旨和余杰君引举的“兼容并包”综合观之,据我浅薄的理解,应是网罗和兼容中外各家各派、各种倾向和学说和学术,发扬自由精神而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恐怕未必能理解为藏垢纳污,连“嫖经”、“江湖闯荡术”之类的玩艺都该“兼容并包”进去的吧。大学应有大学的品位和格调。尾随着传媒媚俗文娱而叫卖之,看来似乎很“前卫”,很活跃,很讨好青年学生中的追星族,可实际效果岂不是降格丢份,颇近于一座市井间的三流剧场么?
  余杰君在该文中很关心北大“越来越忽略人文科学”,对极对极。不过,武侠小说代表着一种什么样的“人文”或是反人文,我想作为以崇敬鲁迅知名的他的老师钱理群先生总不会没有启导过他吧!余杰君也在文章中提到了香港的“无厘头”文化,而周星驰恰巧正是这类“无厘头”文化的代表。难道余杰君以为诱人作白日梦的武侠小说和“无厘头”文化倒是北大所应“囊括大典”的妙品,亟待鼓掌欢迎其占领北大的讲台么?
  余杰君说:“对通俗文化的研究,对于透视民众的心理状况……是至关重要的。”也对极对极。对武侠小说之如此风靡,“无厘头”文化之如此能蛊惑人,确实需要好好研究一下。何以在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这类负值文化或简单是文化垃圾,能在中国如此狂轰滥炸,探研其原因,文化土壤的原因和世界文化逆流的原因,上面的原因和下面的原因,研究其交叉感染的症结而提出救治之道,不仅是高等学府的职责,也是大有功于社会文化的事业。但研究绝不等于叫卖,不等于敦聘负值文化的制造者去登坛说法,那恰好是鼓励和鼓吹,混淆良莠,对北大是自砸牌子,直接的效果只能如此。
  余杰君又说,“五四”时代北大的学人也“致力于搜集和研究民间歌谣和通俗歌曲”,“当时在这方面也独领风骚的”。的确,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后,北大确有顾颉刚、罗家伦等一批学者,收集并研究民谣和俗曲,颇有成绩,但这和叫卖媚俗的通俗文化是两码事。至于“通俗歌曲”,那时还没有扭屁股歌星应市,北大也无从研究起。关于当今流行于全球的“滚石”、“霹雳”之星,我倒留意询问过,世界上还没有一所正规的音乐学院开设过这类只能称为娱乐而不能称为音乐的玩艺儿的科系,谢天谢地。
  (选自2002年第7期《上海滩·上海闲话》)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