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11期


《雨前》妙点揣摩

作者:唐惠忠




  何其芳(1912—1977),著名作家、评论家。
  何其芳早期散文侧重以诗的语句抒发内心的感受,有意识地追求形式的适当和意象的美妙。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画梦录》就以浓郁的诗情、精美的文笔获得1936年度《大公报》散文文艺奖。
  《雨前》是《画梦录》里极富艺术魅力的一篇。这篇散文通过对雨前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态的传神描写,创造出雨前特定时空所独有的艺术氛围,渲染出一种久早盼甘霖的强烈情绪。作品通过鸽群、嫩柳、大地、树根、白鸭等自然界的动植物在雨前的不同表现,成功地描摹出大雨来临前的自然界气氛。同时也是作者内心情绪扩散到自然景物上的形象写照。作者努力渲染气氛的目的,就在于隐约含蓄地表现自我的内心世界。
  阅读这篇散文,我们不能不惊叹作者敏锐的感受力和细致的观察力。一些很平常的景物,到了作者笔下,却能描绘得栩栩如生,精致而优美。比如对于鸭群的描写,可谓形神兼备,声色俱全。“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传出它们焦急的叫声”,“在柳树下来回地作绅士的散步,舒息划行的疲劳”,“长长的红嘴藏没在翅膀里,静静合上它白色的茸毛间的小黑眼睛,仿佛准备睡眠”……这些生动的描摹真正达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极致。
  深厚的丈学素养,使作者具有极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他能够平静、亲切地展开叙述和描写,遣词造句自然、流畅、精粹,而且时有创新。例如“憔悴”一词,文中共出现两次。一次是形容嫩绿的柳条被尘土埋掩,因此颜色“憔悴”。用“憔悴”这个形容词使杨柳人格化,突出了自然界的树木都强烈期待着雨的洗礼,以便恢复它的青春色彩。另一次是用“憔悴”做梦的定语。“憔悴的梦”这种用法是没有先例的,它蕴涵丰富,表现出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心境。试想,连梦都是“憔悴”的,那么“我”的内心世界枯寂和空虚到何种程度,也就不言自明了。这样一个普通的词语到了作者手里,点石成金,发挥了最大限度的修辞作用。本文在语言运用上的独到之处,值得我们细细揣摩,认真体味。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