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6期


意象——鉴赏古典诗歌的必经之路

作者:魏新磊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验,见到一首好诗,也知道好,甚至拍案叫绝,但如果问他好在哪里,却说不清楚。正所谓“妙”不可言。但是,今年的语文高考,不仅要求考生了解其妙,还要探析其妙,并且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可信。要克服这个困难,笔者以为应从意象人手。
  首先,什么是意象?
  意象——通过一定的组合关系,表达某种特定意念,而让读者得之言外的语言形象。如: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杜甫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
  风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马戴
  品味这两组诗句,我们会发现,虽然第一组诗句中都有“雨”“燕”,但味道却截然不同,“细雨”句洋溢着欢乐,而“落花”句却饱含着孤独与落寞。第二组中,虽然都有“树”和“灯”,但“风中”句给人的感觉是壮志未酬人先老的伤痛,而“落叶”句给人的感觉却是久居他乡,无人相伴的孤独和伤感。这两组诗句中的“雨”“燕”“树”“灯”就是意象,由此看来,/同样的意象在不同的意境中意蕴是不一样的。那么,同样的意蕴是否需要同样的意象呢?
  我们再来看几句诗: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予黄时雨。
  ——贺铸
  
  三句诗都写愁,但选择的意象却截然不同,而且同样的“愁”却带给了我们不同的感受。“一江春水向东流”,使我们感受到愁思汹涌,难以阻抑,深广而又无尽;这是一种因遭逢巨大变故而伴随终生的哀怨,是一种家国之痛,决不是花草闲愁。李清照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搬到船上,小船载不动之愁,既见愁之多,又有沉重压抑苦闷之感。贺铸迭下三个意象——遍地滋生的春草,满城飘飞的柳絮,,下下停停、停停下下、没完没了的江南梅雨,渲染出的是“闲愁”,撩人心绪,让人心乱如麻,无法排遣。上述三种不同的“愁”,虽然没有直说愁的内容,我们却从不同的意象中,感知到了它们的情感性质、程度、情味,乃至产生的环境氛围。意象的“威力”竟是如此之大!
  一首诗往往不止一个意象,多个意象就构成了意象的组合。在意象的组合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意象之间有主次之分。如:.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阅,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寒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奔流,何等雄阔的意境和胸襟。但只注意到这一点就会错误地理解这首诗。我们必须看到,天是如此大,地是如此阔,一只沙鸥,在孤独地飞翔,无处落脚,无处栖身。这个虚拟的“沙鸥”的出现,才真正揭示了作者四海为家家何处,天涯羁旅荡孤舟的痛苦寂寞的内心世界。“沙鸥”才是主意象,其他则是辅助意象。
  (二)意象之间存在对比关系。如:
  
  陇西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战场白骨和梦里归人,是如此明显的对立,却又是如此无情的统一,意象的对比产生了撼人心魄的感染力。亲人死去,固然令人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但在这首诗中,当所思念的亲人已经变成了一堆白骨,自己还在做着团圆的美梦,灾难已经降临身上,不但毫不知晓,反而满怀着热切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通过对立的意象,撞击出的愤怒之火更加令人震撼,撞击出的同情之泪也更加令人心碎。这样的手法在古诗中并不少见,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三)同样的意象,不同的组合,意蕴可能迥异。如:
  
  虞美人
  蒋 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少年不识愁滋味,歌楼听雨,罗帐灯昏,雨声当是清脆悦耳;壮年漂泊四方,饱经忧患,凄风苦雨,入耳惊心;晚年一事无成,万念俱灰,既埋葬了少年时的欢乐,也埋葬了壮年时的忧虑,感觉已麻木,内心已绝望。同样是雨,同一人听,给人的感受却截然不同。
  (四)没有任何中介的意象组合,要注意把握其内在的情感联系。如: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全诗五句,前四句是纯意象的排列。看似无联系的意象,其实内在有一种相关性,相互推移,逐层递进,逼近“断肠人”。我们来追踪一下意象的内在相关性和演进轨迹:“枯藤”绕树,“昏鸦”栖树,人宿何处?(昏鸦又与下文“夕阳西下”相关)继黯淡的基调之后,忽然弹出几个明快的音符,意象的跌宕流程,正反映了作者情绪的波动。“小桥”就在眼前,“流水”耳边潺潺,过了小桥,即是幽静祥和的“人家”,这在一个日暮尚在旅途的人眼里,是何等地叫人依恋!又怎能不勾起心底的乡思呢?“古道西风瘦马”,“古道’’遥遥,“西风”猎猎,“瘦马”瑟瑟,“夕阳”西堕,此景此物,此时此刻,叫人如何不断肠!人呢?——断肠人,在天涯!——不点“秋”,但觉凉气袭人,未言“思”,却让人肝肠寸断!
  (五)要熟知常见意象的固定文化内涵。
  雁、秋、月、酒、落日、长亭、浮云、流水、孤帆、杜鹃、落花、杨柳等等,在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且意蕴较为固定,常用来表达离别、思乡等伤感情绪。有些流传千古的名句往往兼而用之,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等等。
  利用意象品味意境,解读意蕴需要注意:
  (一)关注意象,也要关注非意象词语。如: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古代以“关”与“月”为意象的古诗可谓比比皆是,单是以“关山月”为题目的诗作就不在少数。但《出塞》何以独步千古,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呢?原因就在于“关”“月”前面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作者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使读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样,“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时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的共同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也是世世代代的人们的共同愿望。一旦忽略“秦时”和“汉时”这两个非意象词语,就难以领会到这首诗的精妙之处。
  (二)关注具体语境,注意乐景中的愁苦之音。如:
  
  绝旬
  杜 甫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