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进入文学作品情境四法

作者:徐良观




  《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无论是课堂上学习大师的经典作品,还是课外翻看喜欢的古今中外名著、青春小说,都应该对作品的情境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揣摩。而能否较好地进入文学作品的情境,则是我们能否深刻地理解该作品的标志之一;而进入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作品的情境,也是我们与作者进行对话沟通、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加工的过程。因此,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一定要克服触个题、啃点皮这种浅尝辄止的毛病,要力求真正走进作品,走进作品中人物的心灵,真正进入文学作品的情境。
  那么,如何进入文学作品的情境呢?这里向大家介绍四种方法。
  
  一、想象沟通法
  
  阅读文学作品时,最好能合上书,闭上眼睛,脑子里展开想象,这样就能很快进入文学作品的情境。
  比如读《济南的冬天》,读到“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时,可以展开想象,你很快就能进入一幅美丽的画图中:秀气的、线条柔和的小山上,耸立着几株顶着白帽子的青松;山坡披着一件褐、白相间的花衣;空中有云,但并不显得压抑,迎面有风,但并不觉得刺骨,或许还有柳絮般的雪花飘飘洒洒呢。这是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没有油画的粗犷,它清秀、细腻,富含古典韵味。
  当我们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就可以想象他是通过游鱼、阳光、影子等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的,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又无处不在写水。我们可以展开想象:鱼儿在水里畅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它们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好似与游人逗乐似的。太阳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幅画有静有动,动静结合,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既表现了鱼的情态,也表现了水的澄澈、透明,显得栩栩如生。
  
  二、联想体验法
  
  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把作品中的描写和我们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要像演员一样,学会联想,学会体验。
  如读到《济南的冬天》写济南冬日的风且阳光普照时,我们可以想起苏北沿海的冬日也是灿烂的阳光,是没有西北风时的温暖;读到济南被小山环抱时,可以想到安静地躺在摇篮里的婴儿:摇篮在阳光下轻轻晃动,母亲哼着《摇篮曲》,婴儿甜甜地睡着了,小脸蛋上还挂着灿烂的笑容……仿佛自己也去了那群山环抱的济南了。
  又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读到对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的描写时,有一位同学想到冬天寒风凛冽的晚上,外面纷纷扬扬飘着雪花,一位同学的母亲头上裹着大红的围巾,穿着红色的大衣,手中推着自行车,站在教学楼下,等着下晚自习回家的女儿,妈妈身上顿时落满了雪花,犹如立在雪地里的一座女神雕像。他的心里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流,这股暖流一直向上漾着、漾着……《背影》作者对父亲背影的细致描写,引起了读者心中强烈的共鸣。
  又如我们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时,读到“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有的同学会联想到刚进初中住宿时,从没有离开妈妈的同学一进家门,母亲又是拉手,又是忙好吃的,还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孩子的脸,看在校几天瘦了没有。同学们这样一想,便会更深切地体会到《春》把杨柳风比作母亲的手是多么的亲切呀!
  
  三、感官调动法
  
  有种修辞手法叫通感,即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觉相通。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也可以充分发挥眼、耳、鼻等感官的作用,让各种感官相通。因为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常常能感受到鸟语花香,听到美妙的音乐。
  读《社戏》第11段,鲁迅从嗅觉写豆麦的清香、从触觉写晚风扑面吹来,从视觉写朦胧的月色、漆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渔火,从听觉写歌吹,从想象写越来越远的戏台、渔火,这就写出了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读到这里,可以调动我们的感官,你就仿佛真的嗅到了江南水乡豆麦的清香,听到那婉转、悠扬的歌吹,浮现出那江南的月光山色,那幅景物真是一幅立体的江南月色图,我们会倍感清新。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蟋蟀在这里弹琴,油蛉在这里低唱……”我们可以调动我们的想象、听觉感官:月光如洗的秋夜,蟋蟀、油蛉欢唱,这边唱罢,那边又登场,在妈妈的怀里,听奶奶讲那过去的事……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何对泥墙根一带那么留恋了。
  
  四、诵读品味法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告诉我们,书读得遍数多了,在读的过程中反复玩味,并努力将自己置身于情境中,就能较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就能走进文学作品的情境里。
  南朝吴均的散文佳作《与朱元思书》就是一幅绝妙的富春江山水画。同学们去过富春江的很少,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诵读来反复玩味,走进作者所描绘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情境中。读到“缥碧”、“直视”、“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我们就可以慢慢悟出作者是从视觉和感觉的角度写富春江水的“清”和“急”的特点。“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我们抓住“竞”和“争”二字进行反复揣摩,就可知道这是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江两岸崇山峻岭,高耸入云的雄奇景色,这两个字把静止的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则组成了一曲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我们犹如亲临其境,令人神往。
  诚然,我们欣赏不同的文章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也可以各种方法兼容综合,只要我们多动脑筋,用心思考,讲究方法,就能真正进入文学作品的情境,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就能“亲近文学”、“享受文学”,开启潜能,张扬个性。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