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留些好的给别人

作者:吴宏一




  最近听友人许君说起,有一位前辈,在回忆往事的文章里,提到小时候有一次去买橘子,出门前,母亲教他如何挑选好的橘子,但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母亲最后说的一句话:“要留些好的给别人,不要把好的全挑光了。”那位前辈感叹地说,他母亲虽然不识字,但这句话,便够他受用一辈子。
  这句话,也使我怅惘了很久,使我想起童年的一些往事。我的母亲仿佛也说过类似的话。她常教我要谦让,要为别人着想。譬如说,搭公共汽车要让位给老弱妇孺,走路要让别人先过,吃东西不能尽挑自己喜欢的吃,“要留些好的给别人”……那时候年纪小,觉得妈妈所教的,都是天经地义,自然信守不渝,也不曾怀疑。
  可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我到台北读大学以后,这种风气就渐渐变了。很多人觉得不能老是让自己吃亏,于是开始争位子,争权利,争享受,有福先享,有事先推。用买橘子做比喻,大家都抢着要好的,而且抢着把好的挑光,凭什么留下好的给别人享受?真的,风气变了,很多人一方面感叹人心不古,一方面却自己在助长这种风气。
  20世纪70年代,我在中国台湾、香港等地教书、访问,私下也常常听到有人在感叹:人心不古,一代不如一代。然而,据我的观察,事实上也大致如此:父母师长教给儿女子弟的,已经不是谦让,而是争取;已经不是为人着想,而是为自己争取机会。就这方面来说,各地方都是难兄难弟。原来世界早已到了大同的境地了。
  这几年在香港教书,对此现象,前后感受又有不同。以前大家搭车购物,当然不会让位,但一切依序排队,没有话说;现在则同样不让位,却渐渐有“临时插花”的现象。最令人担心的是:这个社会本来很有秩序,一切讲求按部就班,就像买橘子,虽然很多人所受的教育是:只要你按规定排在前面,你就有权利挑好的,而且把好的挑光,但现在则渐渐有点转变的迹象了——为了争取挑拣的机会,似乎有点儿争先恐后的躁动。
  以前不识字的母亲,尚且懂得教孩子去买橘子的时候,不要把好的挑光,总要留些好的给别人;现在为人父母师长的,不但识字,而且都很会说道理,但不知道为什么吝啬于讲这样的一句话。
  (摘自《读者》2008第6期)
  
  阅读训练
  
  1.文章开头写一位前辈回忆自己小时候买橘子的故事,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怎样理解“要留些好的给别人,不要把好的全挑光了”这句话的意思?请用简明的语言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第四段中说:“原来世界早已到了大同的境地了。”请说一下“大同的境地”具体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五段中说:“却渐渐有‘临时插花’的现象。”这种现象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短文后,你有何感受?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孙秀启设计)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